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2/2)
国内各种团体——例如家族团体,地方团体,宗教团体,职业团体等,其盛衰兴废何如?影响于政治者何如?
民治主义基础之有无?其久不发育之故安在?
法律因革损益之迹何如?其效力之及于社会者何如?
经济基件——衣食住等之状况,自初民时代以迄今日,其进化之大势何如?
农工商业更迭代嬗以占经济之主位,其推移之迹何如?
经济制度——例如货币之使用,所有权之保护,救济政策之施行等等,其变迁何如?其影响于经济状况者何如?
人口增殖移转之状况何如?影响于经济者何如?
与外国交通后所生经济之变动何如?
中国语言文字之特质何在?其变迁何如?其影响于文化者何如?
民族之根本思想何在?其各时代思潮蜕变之迹何如?
宗教信仰之情状及其变迁何如?
文化之继承及传播,其所用教育方式何如?其变迁及得失何如?
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工艺、科学等,各时代进展之迹何如?其价值何如?
各时代所受外国文化之影响何如?我文化之曾贡献或将贡献于世界者何如?
上所论列,不过略举纲领,未云详尽也。要之,现代之史,必注目于此等事项,校其总成绩以求其因果;然后史之为物,乃与吾侪之生活不生距离,而读史者乃能亲切而有味。举要言之。则中国史之主的如下:
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
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族,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何如?其所产结果何如?
第三,说明中国民族所产文化,以何为基本,其与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响何如。
第四,说明中国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于人类所应负之责任遵斯轨也,庶可语于史矣。
【注释】
[1]看英人韦尔思(H.G.Wells)所著《史纲》(OutleofHistory)初版第二四七页。
[2]《史记》叙秦定蜀事,仅《秦本纪》中有“六年,蜀侯辉反,司马错定之,”十一字。《三国志》叙蜀平蛮事,仅《后主传》中有“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舸群为兴古郡”,凡四十四字。又《诸葛亮》传中有“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凡二十字。此两役可谓史上极重要之事实,然正史所纪乃简略至此。使非有《战国策·华阳国志》等稍补其阙,则此西南徼两片大地,何以能与中原民族发生关系,吾侪将瞢无所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