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明也有自己的退婚流?(1/2)
这话听起来似乎毫无锋芒,就像他们当年起家时閒聊一般。
聊的並非家国大事、军政要闻,而是些八卦家常。
因此,李善长也没多想,嘴角微微一撇,不以为然地答道:
“陛下,说起胡惟庸,他確实是个厉害人物。”
“政事、谋略、手段、心性,胡惟庸样样都是世间少有的顶尖人才。”
“但或许是因为太过忙於公事,对子嗣疏於教导。”
“他那儿子,志大才疏、顽劣不堪,难堪大用啊!”
“可惜了胡惟庸这一世英名!”
这话说得毫不客气。
李善长如今身为天下执宰已有数月,本就心高气傲的他,怎么可能不仰起头、用鼻孔看人
尤其是胡惟庸这位早些年压他一头的老乡,如今有了机会,不说一脚踹翻,啐一口又能如何
听著李善长的评价,朱元璋的眼神冷了两分。
『看来,咱还真猜对了啊!』
“李善长这廝,不適合执掌大权。”
『这才多久,就看不起前任丞相、老兄弟了!』
『要是再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该看不起咱了啊!』
想到这里,朱元璋低下头,继续有一下没一下地翻著之前的奏本,嘴里却看似隨意地答道。
“原来如此,胡惟庸再聪明,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啊!”
“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胡仁彬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慢慢改正!”
“正好胡惟庸现在整天待在家里,教子的时间肯定是够的!”
“对了,胡惟庸是不是还有个侄女”
“善长,胡惟庸这侄女怎么样,你可知道”
朱元璋似乎只是顺著话题,继续聊起胡惟庸家的小辈。
表面上聊的依然是些家长里短,可此时的李善长却没了刚才的轻鬆。
一听到“胡惟庸侄女”这几个字,李善长心里便是一紧。
他下意识抬头看了朱元璋一眼,却发现朱元璋似乎根本没在意他,正低头翻著奏摺。
手里还握著一支硃笔,在上面写写画画。
那样子,仿佛李善长答不答、怎么答都无所谓。
但李善长此时已经將警惕提到了最高。
因为朱元璋提到的这位胡惟庸的侄女,正好和他侄子李佑有婚约。
本来两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长辈的安排下结下婚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如果女方有个当过丞相的叔伯,男方又有个正在当丞相的叔伯……
那这桩婚事,可就非同小可了。
朱元璋这么一问,显然別有深意。
不过李善长虽然紧张,倒也没有慌乱。
当即,他含糊其辞地应付了几句,赶紧把话题带了过去。
朱元璋似乎真的只是隨口一问,没有再继续聊,只是说了句“丞相辛苦”,便让李善长退下了。
可李善长缓步走出宫门时,心里却非常清楚。
朱元璋这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那就是不希望看到两家如此显赫的家族联姻。
否则,朱元璋怎么会记得这种小事,更不会在匯报政务时特意提起。
想到这儿,李善长不禁轻轻嘆了口气。
看来,这门亲事得作罢了。
他再傲气,也不会因为这点事去触怒朱元璋。
真要那样做,除了惹怒朱元璋被责骂甚至贬官外,没有任何好处。
甚至,如果朱元璋真要处理这件事,只要见李善长动作慢一点,他完全可以跟胡惟庸说一声。
以胡惟庸的机灵劲儿,只要朱元璋开口,他肯定会立刻解除婚约。
与其等待胡惟庸先开口,不如自己主动出击。
回到府中,李善长先与侄子李佑说明了情况,並安抚了他一番。
隨后,李善长决定亲自前往胡府,与胡惟庸当面交谈,並提出退婚。
这门亲事,就此作罢!
(本章完)
------------
坐在前往胡府的马车上,李善长的神情显得格外复杂。
两人的关係,並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首先,他们都是淮西出身的老臣,曾一同跟隨朱元璋打天下。
同为文人,又是同乡,自然早已相识。
他们的关係虽未到生死与共的地步,但也確实非常亲密。
甚至,当初胡惟庸能登上丞相之位,也有李善长的推荐之功。
正是在那时,双方因种种心思,定下了侄子与侄女的婚约。
那时的他们,確实结成了同盟,在大明官场上共同进退。
然而,再好的关係也难免出现裂痕。
当时李善长的官位並不显赫,而胡惟庸却一跃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天下官员虽由朱元璋掌控,但有一半的权力却握在胡惟庸手中。
所有政务都需经他处理,所有政令也由他落实。
当一个人能决定整个大明的人事、財政、政务时,哪怕只是部分权力,他与皇帝的区別已不再明显。
胡惟庸骤然成为权臣,本就比李善长年轻的他,一下子变得意气风发。
胡惟庸並未在刚上位时就翻脸不认人。
他没那么狂妄,也没那么愚蠢。
只是,原本的小兄弟如今地位在自己之上,二人之间的对话也变得微妙起来。
胡惟庸更加自信,李善长在他面前也不再隨意指点。
毕竟,一朝权臣,岂能轻慢
正是这种地位变化带来的隔阂,让原本携手共进的二人渐行渐远。
虽然二人从未翻脸,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亲近。
甚至,这种疏远在胡惟庸失势后,李善长如今贵为丞相,依旧未能改善。
双方关係未能改善,其实彼此都有责任。
李善长自认为是老大哥,如今更是身居国公之位,地位显赫,而胡惟庸作为晚辈、前官员,总不能让自己这个老大哥先低头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