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九十二章 林所,要老婆不要?

第九十二章 林所,要老婆不要?(2/2)

目录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厂区景象,高耸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白烟,车间里传出富有节奏的机器轰鸣……

这一年多的奋斗,他已经彻底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与红星厂的命运紧密相连,再也无法分割。

感慨过后,他回到办公桌前,摊开笔记本,开始盘算红星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民用方面,还需要大力拓展,电视机的成功,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但也暴露了潜在的风险,那就是产品线过于单一。

现在红星厂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占据了市场的先发制高点,但林默很清楚,国内其他有实力的电子厂,绝不会坐视这块巨大的蛋糕被红星厂独吞。

他们或许暂时在彩色显像管,集成电路等核心部件上受制,但是最多一年,两年,相关的技术壁垒就会被逐步攻克,同类竞争产品必然会涌现。

到那时,价格战,营销战将不可避免。

红星厂如果不能持续推出新产品,构建起足够宽,足够深的护城河,现在的辉煌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必须未雨绸缪……需要规划下一代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林默用笔在“民用产品”

他的目光,依旧坚定地聚焦在电子产品这个大类上。

原因很简单:

第一,技术含量高,这符合红星厂以技术立身的根本,也能充分利用研究所不断产出的技术成果。

第二,单价高,利润空间大。能够快速积累资金,反哺研发。

第三,容易成为军工科研的“副产品”。

很多军用技术,在经过适当降级和转化后,都能衍生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民用产品。

比如微光夜视技术可以用于安防,而他们正在攻关的实时图像传输、信号处理技术更是如此。

想到这里,林默的笔尖在纸上顿住了,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市场潜力的产品概念,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手机!或者说,是大哥大!

在这个固定电话都尚未完全普及,通讯主要依靠信件,电报和单位总机转接的年代。

移动电话,无疑是科幻般的存在。

但林默知道,这正是未来通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潜力巨大到无法想象的市场!

他立刻开始在脑海中梳理这个时代通讯设备的背景:

国际上,模拟蜂窝移动电话技术已经诞生并开始商用。

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也就是大哥大的雏形。

到了80年代初,包括M国,小日子在内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建设第一代(1G)模拟蜂窝网络。

比如M国的AMPS,鹰国和北欧的NMT,TACS等。

设备笨重,像个砖头一样,因此得名“大哥大”,

价格昂贵,高达数万美元。

通话质量差,覆盖范围也极其有限。

但是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个人移动通讯,其象征意义和市场价值无可估量。

而在国内,固定电话普及率都极低,更别提移动电话了。

这是一个几乎完全空白的、等待开拓的万亿级蓝海市场!

红星厂有没有可能涉足?

答案是肯定的!

林默仔细评估着目前红星厂的底子。

红星研究所在电子,信号处理、微型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

微光夜视仪,激光制导,无人机图像传输等项目,都涉及高频电路、信号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低功耗设计等关键技术,这些与移动通讯设备的技术底层是相通的!

尤其是李卫国他们正在攻关的信号增强和抗干扰技术,也是移动通讯的核心难题之一。

同时在资金方面,电视机带来的巨额利润,为投入新一代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研究所目前汇聚了一批年轻,敢于创新的技术人才。

并且这个团队在林墨的正确指引下,会越来越庞大。

林默越是想,越觉得这条路能干。

他立刻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勾勒出“红星通讯设备项目部”的初步构想:

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1G)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及配套基站设备原型。

技术路径:借鉴国际公开的TACS以及后世先进的通讯标准,结合红星研究所在信号处理,电路集成方面的优势,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重点攻关小型化、低功耗、提升通话质量和稳定性。

资源需求:成立专项小组,抽调信号处理方面的骨干,同时面向社会和相关院校招聘射频,通讯专业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研发经费,用于购买国外样机、测试设备。

合作可能:尝试与邮电部门下属的研究所,或者部队通讯部门进行接触,探讨合作研发或未来网络共建的可能性。

市场设想:初期定位高端政务、商务及特殊领域市场………

写完这些,林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电视机的成功,只是红星厂民用扩张的第一步。

而通讯“大哥大”项目,是他把红星厂真正推向科技前沿巨头的关键想法。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何建设:

“何厂,通知一下秦老,马为国,还有研究所各项目组负责人,明天生产例会后,再开一个扩大会议,我有重要事情宣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