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八十四章 惊艳四座!

第八十四章 惊艳四座!(1/2)

目录

林默站在总部招待所房间的窗前,静静地看着窗外。

叶城轻轻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刚沏好的热茶。

“所长,时间差不多了,李部长那边已经安排好,会议室在二楼东侧,一会儿可以出发了。”

林默转过身,接过茶杯,温热的感觉透过瓷壁传入掌心:“东西都检查过了吗?”

“您放心,检查了三遍,万无一失。”叶城郑重地点头,他指的是由他们亲自护送,装有激光制导系统核心部件和全部技术资料的保密箱。

“所里其他人已经在

“好,我们走。”林默啜了一口热茶,滚烫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寒意。

在楼下汇合后,一行人穿过总部大楼戒备森严的走廊。

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会议室很大,呈阶梯式布局,此刻已是座无虚席。

台下乌泱泱地坐满了人,粗略看去,至少有六七十位。他们大多鬓发斑白,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中山装或旧军便服。

这些都是国内在光学,电子,制导,以及兵器工程等领域泰斗级的人物,是东大军工体系的大脑。

林默走在最前面,年轻的面孔在满座白发中显得格外突兀。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好奇,探究,甚至是不加掩饰的惊讶。

他神色淡然,步伐稳健地走向前排预留的位置,并没有因为这场面而显露出丝毫怯场。

前世的他,类似的场合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

紧接着,总装备部部长李振华和刘组长一起快步走了进来,会议室内的嘈杂声稍微低了一些。

李振华走到主席台前,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开门见山:

“各位专家,同志们,抱歉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把大家紧急请来。时间紧迫,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说着,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默身上:“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北河省宁北市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的所长,林默同志。”

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红星厂?就是搞出那个微光夜视仪的地方?”

“对,‘启明星’项目,听说前线反馈极好,解决了我军一个大问题!”

“了不得啊,后生可畏!没想到所长这么年轻。”

“听说他之前还之前改进了63式,搞了那个‘红箭—1’火箭筒?”

“就是他!京大毕业的高材生,秦怀民的学生……”

“怪不得,这是名师出高徒啊……”

“我明明记得这是老高的得意门生,听老高说过几次。”

…………

在过去的一年里,红星厂和林默的名字,早已通过“启明星”微光夜视仪和“红箭—1”火箭筒的成功,在军工系统内部声名鹊起。

尤其是微光夜视仪,被前线将士誉为“夜战神器”,其技术突破意义重大,直接扭转了局部战场态势。

因此,在座的专家们大多有所耳闻,对林默这个突然崛起的年轻俊杰,抱有相当程度的好奇和认可。

大家相互低声交流着,感慨着后生可畏,会场气氛一时颇为热络。

然而,感慨归感慨,所有人心中都浮起同一个疑问:

李部如此兴师动众,大早上把大家紧急召集起来,难道就是为了再次表彰红星厂的成绩?

或者,是这个年轻的林所长,又搞出了什么新的名堂?

就在大家的好奇心被吊到最高点时,李振华接下来的举动,让所有人的心头都是一凛。

只见他朝旁边的刘组长示意了一下,刘组长立刻拿出厚厚一叠文件,由工作人员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位专家。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请各位先签署这份保密协议。”李振华的声音不高,却不容置疑。

大家一听,先是愣住,随即马上反应过来!

签署保密协议,这意味着接下来要宣布的事情,保密级别极高,非同小可!

远非一般的成果汇报所能比拟!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和钢笔划过的沙沙声。

专家们的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有些人甚至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他们意识到,今晚恐怕要见证,或者说评判一个足以影响国运的重大突破。

是什么?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技术?还是……

在所有协议签署完毕,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回后,李振华才深吸一口气,目光炯炯地看向台下,一字一句地宣布:

“根据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的报告,并经我部初步核实,他们在……‘激光半主动制导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原理性突破,并已成功完成了地面联动测试和实弹打靶验证!”

“激光制导技术,由红星厂,突破了!”

“什么?!”

“激光制导?”

“这不可能!”

“哗——!”

李振华的话,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

震惊!难以置信!怀疑!

激光制导!这可不是改进一下步枪,造个火箭筒或者甚至微光夜视仪那种虽然困难但尚在追赶范畴的技术!

这是真正的高科技领域,是精确制导武器的王冠之一!

是当今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最发达国家才掌握并严格封锁的核心军事科技!

国内有多少顶尖的研究所,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攻关了多少年,在激光测距、激光照射等基础领域尚且磕磕绊绊,更别提复杂的制导系统了!

其中涉及的高精度激光器,灵敏稳定的导引头,复杂的控制算法,抗干扰技术……哪一项不是如同天堑?

他红星厂,一个偏居宁北的三线厂起家的研究所,成立才多久?

林默,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算他是天才,就算他有秦怀民辅助,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声不响地就解决了这么多国家级研究所都无法攻克的难题?

尽管林默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亮眼的成绩,证明了其实力,但此刻这个消息,还是超出了绝大多数专家能够接受的理性范围。

“李部长,此事非同小可,可不能开玩笑啊!”一位坐在前排,头发全白,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专家率先开口,他是国内光学工程的权威,中科院的陈院士。

“是啊,激光制导,我们五所搞了快十年,在导引头灵敏度上卡了整整三年!他们怎么解决的?”

另一位来自重点激光研究所的王总工语气激动,带着强烈的不信。

“材料呢?高抗过载、高稳定性的光学窗口材料从哪里来的?还有微型化的激光编码器?”

“控制系统呢?动态条件下的跟踪精度如何保证?这需要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能力!”

“实弹测试?打的是什么弹?靶标是什么?数据呢?我们需要看详细的数据报告!”

“会不会是……误解了某些现象?或者测试条件不够严格,导致了偶然的成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