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八十一章 激光制导,突破!

第八十一章 激光制导,突破!(1/2)

目录

红星军工研究所,

自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们抵达红星厂进行技术交流后,许多卡了许久的瓶颈,在集思广益和充足的资源保障下,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被突破。

整个研究所仿佛一台骤然提升了功率的精密机器。

在这片热火朝天的氛围中,最先传来捷报的,正是林默寄予厚望,旨在给“风暴”火箭炮装上“眼睛”的“点睛”项目——激光半主动制导系统!

这天下午,林默正在办公室与何建设,张援朝商讨新职工住宅区的选址和初步规划设计图,门被“砰”的一声猛地推开,甚至连敲门都忘了。

只见秦老手里紧紧攥着一叠数据报表和几张黑白的测试照片,脸上因为极度兴奋而涨得通红,平日里学者特有的沉稳荡然无存,连花白的头发都有些凌乱。

他几乎是冲了进来,声音颤抖着,带着难以置信的狂喜:

“林默!成了!成了!激光制导……我们突破了!”

何建设和张援朝被秦老这失态的样子吓了一跳,随即也意识到了什么,猛地站起身。

林默眼中精光一闪,放下手中的图纸,语气沉稳却带着一丝急切:“秦老,慢慢说,别急,哪个环节突破了?具体数据呢?”

“不是哪个环节!是整个系统!从指示到导引,全系统联调测试,刚刚在暗室和模拟动态测试平台上,成功了!”

秦怀民激动地将手里的数据和照片铺在林默的办公桌上,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你看!这是导引头捕获、锁定移动激光光斑的响应曲线!这是在不同干扰背景下的跟踪精度数据!稳了!这次真的稳了!”

林默看了一下眼,立刻起身:“走!去研究所!我要亲自看!”

一行人迅速来到光电技术研究室下属的专用实验室。

这里被布置成了一个微型的模拟测试场,有模拟火箭弹飞行姿态的转台,有模拟目标区域的移动靶板,还有那套刚刚完成历史性突破的激光制导系统核心——激光目标指示器和弹载激光导引头。

项目负责人,强忍着激动,向林默详细汇报并演示:

“林所,按照您最终确定的四象限雪崩光电二极管探测方案,配合我们优化的峰值鉴频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导引头的灵敏度比初期设计提升了近三倍!对微弱激光回波信号的捕获能力极大增强!”

“您看这里,”他指着示波器上稳定清晰的信号波形:

“我们采用了您提出的伪随机码调制技术对指示激光进行编码,导引头内的相关解码电路能有效识别并锁定我方指示信号,抗自然光和背景干扰能力远超预期!”

“最关键的角度测量与控制系统,”他切换到另一个测试台:

“基于四象限APD的误差信号提取非常精准,我们优化了比例导引算法在模拟计算机上的实现方式,控制指令生成延迟小于3毫秒!”

“配合专门设计的小型化、高响应速度的电动舵机,对模拟弹道的修正又快又准!”

林默俯下身,仔细审视着每一份数据,每一张高速相机捕捉下的导引头动态响应照片,并亲自操作了几个关键测试:

·捕获视场角:±

10°

·跟踪精度(均方根误差):<

0.5毫弧度

·最大跟踪角速度:

15°/s

·抗干扰能力:在模拟太阳背景光和一定强度的非编码激光干扰下,系统能稳定跟踪目标指示激光。

·环境适应性:初步的高低温、振动测试表明,核心部件性能达标。

“激光指示器的有效作用距离是多少?”林默问了一个关键参数。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典型坦克目标,最大作用距离不低于5公里!配合我们火箭炮的射程,绰绰有余!”研究员信心满满地回答。

林默一遍又一遍地核对着数据,反复观察着导引头在模拟目标突然机动时的快速响应,他脸上平静,但内心早已波澜壮阔。

这套系统,虽然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元器件水平,在某些指标上还略显粗糙,但其核心设计理念、系统架构和最终实现的性能,已经实实在在地达到了可工程应用的水平!

这标志着,红星厂不仅搞出了激光制导,而且是一套能够尽快投入实用的系统!

“好!很好!”林默直起身,环视实验室里所有参与该项目、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自豪的研究人员,“同志们,你们立了大功!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他没有任何耽搁,立刻转向跟在身边的何建设,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何副厂长!”

“在!”

“立刻通知‘风暴’项目组、一号靶场!启动‘风暴—激光制导验证弹’紧急测试程序!将这套激光制导系统,与我们的122毫米火箭弹进行整合!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它在真实环境下的表现!”

“是!我马上去安排!”何建设感受到林默话语中的紧迫和期待,立刻转身,几乎是跑着离开了实验室。

整个红星厂的高效机器再次全速运转起来,火箭弹总装车间灯火通明,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那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激光导引头安装到特制的火箭弹头部,连接好控制线路,安装上根据控制指令偏转的鸭式舵面。

负责“风暴”发射系统的团队则对发射车和火控系统进行最后的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三天后,依旧是那个被群山环抱、戒备森严的一号靶场。与上次测试“风暴”基型时的狂暴面覆盖不同,这一次,气氛中更多了一种凝重的期待。

天空阴沉,寒风凛冽,但靶场上所有人的心都是火热的。

一辆“风暴”火箭炮发射车静静地停在发射阵地,粗长的发射管群中,只有一枚火箭弹被装填了进去。这枚火箭弹的头部。

与旁边普通的杀爆弹截然不同,有一个明显更加复杂、带着光学窗口的导引头整流罩。

在距离发射阵地约四公里外的一个小山丘上,设立了前沿观察所。这里部署着那台激光目标指示器,外形像一个带有大型光学镜头和三脚架的长方体盒子,由一名经过培训的技术员操作。

林默,秦怀民,何建设等厂领导,以及“点睛”项目和“风暴”项目的核心成员,都在指挥所内,通过望远镜和初步搭建的、尚不完善的视频链路,密切关注着一切。

“报告!发射车就位!”

“报告!激光指示器就位!”

“报告!气象条件符合要求,风速四级,能见度良好!”

“报告!靶标设置完毕!”——远在五公里外的一片开阔地上,用白色石灰画出了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圆圈,中心放置了一辆报废的旧卡车车壳和一排模拟工事的沙袋墙体。

林默拿起通讯器,沉声下令:“测试开始!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

“明白!激光照射开始!”前沿观察所传来回应。

操作员稳稳地操控指示器,一道看不见的,经过特定伪随机码调制的激光束,跨越五公里距离,精准地照射在了那个报废车壳上,形成漫反射。

“导引头通电自检……正常!”

“发射车火控诸元装定……完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