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云州丰收(1/2)
咲五月的云州,正值一年中最繁忙的夏收时节。
金色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如同一片流动的黄金海洋。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清香。
云州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收割景象。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农人。
他们弯腰挥镰,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衫,脸上却洋溢着久违的灿烂笑容。
今年的收成格外喜人,麦穗饱满,稻谷金黄,这是多年来难得的好年景。
“老张,今年你这块地收成不错啊!”
一个中年汉子直起腰,擦了把汗,朝隔壁田里的邻居喊道。
“这是当然。”
被称作老张的农夫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没胡人和匪寇祸害庄稼,村正大人还教我们如何追肥,如何灭虫除掉。
要是这样我这收成还不好,我不如找棵树一头撞死算了。”
由于五胡联盟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南齐燕国和梁国的战事上,云州意外地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宁静时光。
这份难得的和平,让云州百姓得以安心耕作,也让新建立的大明官府能够专心推行各项新政。
在龙山县的官道上,一队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和穿着皂隶服的六扇门巡捕正在忙碌着。
他们仔细地将崭新的告示,张贴在各村镇的布告栏上。
耐心给围观的百姓,解释着今年的赋税政策。
监察部的官员则站在一旁认真监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执行无误。
“乡亲们都听仔细了!”
一名锦衣卫小旗官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声音洪亮地宣讲着。
“奉我大明军主之令,凡我大明治下,今年赋税分为三等。
上等田亩税三成,中等田亩税二成,下等田亩税一成。
任何官员不得多收一粒米,违令者斩!
"
他的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即响起阵阵议论声。
大多数人的脸上都写着惊喜和不敢置信。
“这是真的吗?往年官府不管收成好坏,可是都要收五成税啊!”
“五成税能打得住吗?以前那些当官的,自己还得收两三成呢。”
“咱们大明的官员应该不会这样做吧?
我听说官府里面有个监察科,监察科的官员执法如山。
上次有个税吏多收了半斗米,直接被革职查办了。”
“我也听说了,要是有人敢乱收税,可以直接去六扇门告状,一告一个准!”
远在野马县的蓬山村,村民们也正在田间忙碌地收割。
与往年不同,今年每个村民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去年冬天大雪封山,粮食断绝。
蓬山村的村民们,甚至准备通过抽签,来决定谁成为其他人的食物。
就在这绝望之际,是明军冒着风雪送来粮食,救了全村人的性命。
去年冬天,蓬山村没有一个人饿死、冻死,这几乎是这个偏远山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爹,你看这麦穗,多饱满啊!”
一个约莫十四五岁的少年,兴奋地对身旁的中年汉子说。
他手里捧着的麦穗粒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中年汉子抹了把汗,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是啊,今年是个好年景。
多亏了村正大人来教我们新的耕作方法,这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还不止。”
这时,老村长背着手走了过来。
看着满田金黄的麦浪,他严肃地提醒大家:“这几天日头好,得赶紧把粮收割完晒好。
等粮晒好了,咱们得把最好的粮食挑出来,给村正大人送去。”
“这是自然。”
中年汉子连忙应道。
“去年若是没有村正大人,咱们村不知得死多少人。
这份恩情,咱们不会忘。”
没过几天,蓬山村的村民们自发地将七成的收成,运到村正陆向南的驻村点。
这七成之中,有五成是他们认为应该缴纳的赋税,另外两成则是专门给陆向南的好处。
尽管每家只留三成收成肯定不够吃,但村民们盘算着,天气转暖后可以进山打猎、捡山货,再砍些柴禾去卖。
如此,每顿少吃一点儿,勉强也能撑到秋收。
陆向南一个人管着三个村子,他所住的驻村点建在离三个村子都相对较近的地方。
这是工程科专门派人修建的青砖瓦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