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见微知著(2/2)
反而在案板上取来一张空白的纸,抬笔唰唰地写下一行字。
姜维上前低头一看。
【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此刘二牧之所以失益州也。】
“刘二牧……”姜维嘀咕一声。
很自然就联想到先后担任益州牧的刘焉刘璋父子。
父子两代经营益州二十余年,本应根基深厚,难为外人所动摇。
但实际情况是,先帝入蜀不过三年,就取而代之。
益州大多数士、吏,非但不助刘璋抵御外敌,反而各种明投暗助,再不济也是半推半就。
而究其原因,正如邓艾纸上那八字所言。
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再结合眼下情势。
姜维自然明白其意指:
“士载想《蜀科》虽然制于蜀,但其威刑肃法之要旨,正合眼下乱世,故将来关中修订新律,必也与《蜀科》大同而异?”
见邓艾颔首,姜维却还是摇头道:
“便是你熟读律令又如何呢?”
“郡国之守相,职在治民、进贤、劝功、典兵禁、备盗贼、决讼检奸、劝民农桑、振救乏绝……可谓无所不管,无所不晓。若实在才器不周,那至少也该懂得知人善用,赏罚分明。”
“岂能效仿区区文法吏,每天只对着律令死记硬背?”
邓艾闻得此言,还是平静抬笔,又在纸上写下一行字。
姜维又低头一看,发现这次是个问句。
【高皇帝以三章之法得天下,终以九章之法治天下,何也?】
这次,姜维想了好一会儿,方才明白邓艾的意指。
所谓以三章之法得天下。
自然是指高皇帝兵入秦都咸阳之后,认为秦法繁苛,百姓不堪其扰,故去繁就简,仅仅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三条简明到极点的法令。
但大汉立国之后。
面对一个地跨万里,生民千万,庶事亿巨的庞大帝国。
自然不可能继续靠着三条极端简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所以高帝很快就命令丞相萧何在秦法的基础之上,顺应时势作增减修改,制成九篇新律,是为《九章律》。
后世之人在此基础上,又陆续补充了《傍章》、《越宫律》、《朝律》等文。
至今汉律林林总总,已不下六十篇。
较之昔年秦律之繁复,也不遑多让。
只是在定罪和刑罚上更加宽松,不至于生生逼出个“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局面。
而姜维一路思量到此处,已经彻底明白邓艾的心意:
“繁复的律法,便是繁复的天下事。”
“公卿、宗室、官吏、兵民、百工、商贾,甚至胡夷,皆逃不出律令的约束。”
“所以士载读的不是《蜀科》,而是这背后的生民百态,更是这背后的治乱之道啊!”
听到姜维此言,邓艾脸上终于露出笑意。
又抬笔写下第三行字,方才起身告辞。
他终究是麋威的佐吏,不过是歇息时读读书,增长见闻。
该做的事,没有丝毫懈怠。
而姜维看到纸上最后那句话,一下便抓到眼前,久久移不开视线。
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
这位同僚沉默寡言的表面下,藏着何等高远的志向和敏锐的思虑。
或许邓艾所求,已经远超一个冯翊太守的印绶。
这么一想,自己虽然投入卫将军门下更早。
但若满足于现状,率性而为,不思励精于学问,将来怕不是要被这位“艾艾”给后来居上的。
“……看来,这《蜀科》,我亦当寻来一观了。”
微吸一口气,姜维将纸放回案板上,转身离去。
纸上那句话,已经深深刻印于心底。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