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9章 窝工(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2/2)
整个桃源县工段,就指着这三台“老爷兵”:
一台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古董“沪光牌”,镜筒里的水准泡浑浊不堪,调焦螺旋松得打滑,用它观测,远处的标尺刻度都带着重影。
另外两台是从省水利局仓库角落里翻修出来的鬼子造水准仪,精度本就有限,更糟糕的是,在苏北昼夜温差和弥漫性风沙的折磨下,
它们的转向轴套磨损严重,稍微一动就发出“嘎吱”声。
技术组长周明理,一位头发半白的老资格技术员,被夹在中间,一脸愁苦地对着匆匆赶来的冯大勇指挥解释:
“冯指挥,真不是绍文和清新他们工作不细致,也不是我们内部不团结。”
他无奈地拍着手里那台鬼子水准仪的木质支架,
“是这些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就太大了,沪光牌老了,鬼子也快散架了。
您看这大太阳底下一晒,金属胀缩,读数能飘出去一截;
早上凉快时测一次,中午最热时再测一次,结果能差出十几公分去!
这……这根本不是人力能统一的,没法给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
冯大勇何尝不知这些情况。
他早就向苏北专区打了紧急报告,请求协调几台精度可靠的仪器,或者派个水平更高的技术小队来支援校准。
但专区后勤科科长的回复让他心里凉了半截:
“大勇同志,我理解你们的困难,可你也要体谅专区的难处啊。
全专区几十个县,几百万民工同时开工,哪个工地不在喊缺仪器、缺技术员?
咱们仓库里那几台备用的‘宝贝’,上个星期就被南边的几个县给‘抢’走了。
我现在是两手空空,只能给你们打报告,向省里紧急求援,可这批复、调配,总需要时间……”
时间,恰恰是冯大勇最耗不起的。
他望着眼前这段因为测量争议而被迫停工的五百米渠道,又回头看了看身后那些因为无事可做而开始显得焦躁不安的数千民工,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如山般压来。
停工一天,浪费的人力、延误的工期、对士气的打击,都是他无法承受之重。
精密仪器的缺失,成了卡住整个工程咽喉的骨鲠。
他也想过从邻县调剂。
他亲自给相邻的几个县指挥打了电话,得到的回应几乎一样:
“老冯啊,不是不帮你,我们这儿就两台破的,自己都打起来了。”
“我们这段渠正好卡在分水岭,比你还紧张,仪器真是一台都挪不动。”
现实的困境赤裸裸地摆在面前:
没有精确统一的测量基准,下游各县的渠道就无法准确对接,整个排灌系统就会失灵。
更严峻的是,工期不等人。
夏季汛期说到就到,如果不能在汛前完成主干渠的土方工程,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指挥,好几个大队长都来问了,他们的人力和家伙事都准备好了,就等我们这儿的‘准话’了。”通信员小声汇报。
冯大勇看着眼前已经集结起来、却无处下手的几千精壮劳力,又想到专区下达、近乎严苛的工期节点,压力如山般袭来。
这种因技术瓶颈导致的大规模窝工,最为消耗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