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五个皇兄团宠我,太子爹他慌了 > 第95章 《文坛新潮》

第95章 《文坛新潮》(2/2)

目录

当主持典礼的礼官——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翰林,高声宣布头奖得主时,全场哗然。“首届新风尚文学奖头奖获得者——刘翰林!获奖作品《论力量美学在当代社会关系中的积极意义初探》!”

众人纷纷侧目,看向人群中的刘翰林。只见刘翰林一扫往日的古板,穿着一身崭新的锦袍,红光满面地登上高台。他平日里总是不苟言笑,潜心研究圣贤之书,如今却意气风发,手持稿件,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

这篇《论力量美学在当代社会关系中的积极意义初探》,明眼人都看得出,其灵感或多或少来源于老二训练“星辉营”时那套“揍爹美学”——比如“以柔克刚”“出其不意”的战术思想。只不过被刘翰林用华丽的骈文和深奥的哲学术语重新包装了一番,将“扯裤腰带”解读为“突破常规束缚,打破等级壁垒”,将“撒惊神散”阐释为“扰乱敌方心智,实现精神压制”。

他朗诵得慷慨激昂,时而挥手,时而顿足,听得台下众人时而瞠目结舌——没想到这些“市井招式”竟能被解读得如此“高大上”;时而拊掌叫好,觉得这种新的论述方式新颖有趣。气氛热烈到了极点,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李太傅作为特邀嘉宾坐在前排,眼睁睁看着自己昔日的学生在那“离经叛道”,将“胡闹之举”说得天花乱坠,脸上的肌肉不住地抽搐。他又看到会场边缘那排热闹的书摊上,赫然摆放着精装版的《新风尚征文佳作三百篇》——其前身正是私下流传的《气死太傅三百招》,书封设计新颖大胆,用鲜艳的颜色绘制了孩童玩耍的图案,旁边还写着“打破陈规,启迪智慧”的标语,购买者络绎不绝,甚至排起了长队。

他伸手指着那一切,嘴唇哆嗦着,想要说些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胸口剧烈起伏,一口气没上来,竟当场晕厥过去,身体向后倒去。身旁的官员们大惊失色,连忙上前搀扶,会场顿时一阵忙乱。

老四澹台鹊早已留意着李太傅的状况,见状立刻上前,从药箱中取出银针,熟练地在太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施针,又拿出一瓶丹药,撬开太傅的嘴喂了下去。片刻后,太傅方才悠悠转醒,但脸色依旧苍白,眼中已是一片灰败,仿佛瞬间老了十岁。他看着台上依旧在慷慨陈词的刘翰林,又看了看台下欢呼的人群,长长地叹了口气,闭上眼睛,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这场奖项引发的风潮,其影响力远超任何一纸政令。它像一股清新的活水,注入了略显沉闷的文坛,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文风变得活泼起来。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官方文书上。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在奏折中开始尝试新的论述方式,不再是一味地引经据典、堆砌辞藻,而是结合实际观察,融入新奇的视角。

例如,有负责漕运的官员在分析河道改道方案时,竟真的附上了一张澹台星玩耍时无意中用水渍画出的、弯弯曲曲的轨迹图,并在奏折中论述道:“臣观郡主戏水之痕,天然曲折,暗合水力冲刷之理——水流顺势而行,方能减少阻力。今拟改道之河道,若仿此轨迹,或可降低泥沙淤积,节省修缮之费。”新帝看后,觉得颇有道理,竟真的下令让工部据此勘察论证。

边关将领的军报中,也开始出现充满想象力的附注。有位将领在汇报军情时写道:“昨夜观星,北辰之侧小星排列,恰似郡主乳牙初萌之状——乳牙虽小,却充满生机与力量。臣以为此乃生机勃勃之兆,可定奇袭之策,以小股精锐部队突袭敌营,必能出奇制胜。”虽略显荒诞,却也给严肃的政务增添了几分活力与趣味。

甚至外交文书也受到了影响。一份发给突厥可汗的、语气强硬的通牒,内容本是要求突厥归还侵占的边境城池,文末竟附上了一首语言诙谐、押韵工整的童谣:“突厥可汗胡子长,抢了城池不归还。星星郡主发脾气,派来姐姐打你屁股蛋!”意在讽刺突厥贵族的迂腐无能和贪婪。

突厥可汗接到文书,对照着翻译,研究了半天那首童谣。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和这种前所未有的“不严肃”态度,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和困惑。他暴怒之下,竟将案头那本他视若珍宝的《孙子兵法》撕得粉碎,咆哮道:“中原文化变得‘不可理喻’!一群孩童胡闹,竟也敢写入国书!简直是对本可汗的侮辱!”虽愤怒不已,却也因摸不透新朝的“套路”,不敢轻易出兵,边境局势反而暂时稳定下来。

年末,由官方书局整理出版的《新风尚文集》问世,收录了年度最具代表性的获奖和优秀稿件。文集的封面设计得十分精美,用彩色印刷,画上了澹台星抱着布老虎读书的场景,显得温馨而活泼。老三澹台墨亲自为文集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文以载道,固其根本。然道非僵死之物,亦需鲜活之气滋养。昔日孔孟周游,亦需因时因地制宜;程朱讲学,亦未排斥民间智慧。童真之心,天马行空,不受陈规束缚,或可为陈腐之思开一扇新窗,为文坛注入新的活力。”这番论述,言辞恳切,有理有据,为新朝的文风定下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基调。

而文集的压轴之作,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那是一篇题为《古代兵符铸造工艺与防伪特征考——兼论器物磨损之自然美学》的严谨考据文章。文中详细考证了从商周时期到前朝的兵符铸造材料、工艺步骤、防伪标记,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和考古发现,论证精细,引证翔实,其学术价值颇高。

然而,文章的署名处,却是一个明显的化名——“守拙老人”。但细心的读者从文风和对某些细节的执着程度上,隐隐猜出了作者的真实身份——正是那位曾在朝堂上晕厥的李太傅!文章末尾,还附有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祝贺:“闻郡主新长乳牙,可喜可贺。乳牙初萌,啃咬器物,留下自然之痕,亦不失为一种独特之美。”似乎暗示文中对虎符上那些细微“磨损”(实为澹台星的牙印)的欣赏,与祝贺郡主长牙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这究竟是太傅的妥协,还是其学术求真精神最终战胜了固执?无人知晓,却成为一桩文坛佳话。有人说,李太傅是被“新风尚”的活力打动,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念;也有人说,他是不愿让自己的学术成果被埋没,才以化名投稿。无论如何,这篇文章的发表,意味着保守派与新锐派之间的壁垒,开始出现了一丝裂缝。

文集送入宫中,澹台星好奇地抓过一本,她如今已经能蹒跚走路,手指也更加灵活。她咿呀着撕下了扉页,乳母见状,连忙上前阻止,却又舍不得责备她,只好将撕下的纸片糊在窗格上挡风。阳光透过窗纸,洒在纸片上,上面“李纲”的署名被小郡主之前不小心沾上的口水晕开,墨迹氤氲,竟模糊地变成了“李父”二字。

这无意间的巧合,仿佛为这场持续良久的新旧文风之争,画上了一个充满温情又略带戏谑的句点。一股活泼、真实、甚至略带“童真”气息的新文风,自此在朝野上下悄然蔓延开来。官员们的奏折不再千篇一律,文人的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民间的文化创作也愈发繁荣。而这一切的开端,不过是一个奶娃娃用圣贤书垫桌脚的无心之举,和一群皇子为了调侃老臣而设立的玩笑奖项。历史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能迸发出改变时代的力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