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勤政の‘小蜜蜂’(2/2)
“严党余孽不除,国库永无充盈之日。”隆庆帝对六位阁臣道,“朕命你们牵头,统辖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务必彻查严党残余,赃多迹着者,一律抄家,其家产充入国库,不必入内帑。”
清查之事原由徐阶总揽全局,只是如今诸事繁忙,自是不宜再由其分心劳累。副都御史邹应龙于嘉靖朝便参劾严嵩父子,如今也是受到了隆庆帝的重用,被委以主导纠察严党残余的重任。其余如御史林润等,分别于江南等地追查严党残余势力。
隆庆元年正月下旬,北京的街头已渐渐有了年味气息,而朝堂上的变化,比年味更让官员与百姓感到振奋。嘉靖二十余年不临朝的惯例,终于被隆庆帝打破了。隆庆帝会准时出现,召集阁臣议事,听取各部院奏报,何其难得的景象啊!
变化更多的体现在议事时,兵部尚书赵炳然奏报:“蒙古俺答部近期于大同边境集结,似有寇边之意,臣向内阁提个法子,以加强防御。”
隆庆帝当即召见问道:“大同现有兵力多少?粮草可充足?需增派多少守住防线?”
赵炳然还习惯在嘉靖朝,却是没想到新帝会如此细致,好在他对此也是颇为熟知,当下开口答道:“大同现有兵力八万三千有奇,粮草当五十一万石,年例银在四十万两上下。如今蒙古诸部局势,不在兵之多寡,而在将之优劣。”
隆庆帝闻言颌首,旋即看向同样来奏事的户部尚书高耀:“户部,当下度支能否满足这这四十万两?”
高耀闻言只得硬着头皮,躬身回复道:“陛下,近期查抄严党家产获银计四十余万两,变卖道观物料又获近二十万两之数,再加上太仓原有的一百三十余万两,今岁支撑大同一线军费当不成问题。只是,臣以为,对峙只是权宜,长远来看,开通互市,才能根本解决北方边患。”
隆庆帝闻言,眼前一亮:“互市?此事可行?”
“臣以为,不妨与诸阁臣细议。”高耀解释道,“俺答部虽时常寇边,却也需要中原的茶叶、布匹、粮食。若能开通互市,双方各取所需,边患自然减少。东北女真诸部,臣的意思也是如此,不若许以互市,施以羁縻即可。”
隆庆帝点头:“好,此事朕会与诸位阁臣商议,你们各部也要拿出方案,之后再奏报来。”
这样的议事场景,每日都在上演。官员们发现,新帝隆庆虽不如嘉靖那般聪慧自负,却胜在务实勤政,愿意倾听臣下意见,对朝政弊端也敢于改变。那些曾在嘉靖朝因循守旧、敷衍了事的官员,如今也不得不打起精神积极履职。
谁都知道,新朝的风气好似有了变化,若是再像以往那般懈怠,指不定便要吃了瓜落。
随着一项项隆庆帝所能想到的新政推行,隆庆朝初期的朝堂气象,与嘉靖朝后期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去是“嘉靖独治,官员因循”,如今是“直臣复用,君臣勤政”;过去是“财政枯竭,边患敷衍”,如今是“清查贪腐,开源节流”。
隆庆元年的正月末,一场小雪落在北京街上,将皇宫的红墙、街头的店铺都染成了一片银色。隆庆帝站在宫殿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心中感慨万千。短短一个月,他从一名窝在藩邸的皇子,成为执掌天下的皇帝。
这一个月的变化,远超隆庆帝在藩邸时对未来的想象。
“陛下,阁老送来关于互市与开关的方案。”黄锦轻声禀报,将一份奏折呈到隆庆帝面前。
隆庆帝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这套方案可谓详细可行。戚继光调蓟州总兵官,这位在东南发光发热的赫赫武将,去了北方与蒙古交手,自然也是让人放心的。在威慑之下逐步放缓针对蒙古的军事打击,从而迫使蒙古接受和议。
“好方案!”隆庆帝不由得赞叹道,“立即传旨,让内阁就按此方案执行。只是这东南开海一事,还需等朕再斟酌斟酌。南倭北虏,皆是大明心腹之患啊!今倭患虽大为减弱,但走私仍猖獗不堪,需从长计议。”
隆庆帝放下奏折,目光再次望向窗外。雪渐渐停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知道,自己接手的这副担子,依旧沉重。——北方边患、东北女真、财政赤字,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而在千里之外的日本九州,当阿苏惟将通过明国商人和朝鲜消息,得知隆庆朝所颁布的各种新政。当他听闻“释放海瑞、张居正入阁、废除斋醮、清查严党”的种种消息时,不禁感慨道:“明国新君的魄力远超预期,对明商路的停滞,或许要持续很久很久了。”
隆庆元年即日本永禄十年(1567年)正月,对明国而言是权力洗牌的开始。隆庆帝以务实勤政的态度,打破了嘉靖朝晚期的怠政风气,启用直臣、革新弊政,为后续的系列变革埋下了伏笔。
而这一切,都始于这个寒冷却充满希望的正月。
一个旧时代落幕,一个新时代开启的转折时刻。
随着太和殿的钟声响起,渐渐传遍京城,仿佛在宣告明国将会翻开新的不同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