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前面忘了中间忘了后面忘了(1/2)
第344章前面忘了中间忘了后面忘了
出长安,过陇右,甚至还没看到安西都护府的界碑,整支万骑军队就迅速进入了戒备状態,而且比起一同行进的关陇府兵,后者一直以来都是大唐的主要兵员,现如今居然在数量上落了下乘。
如果仅仅是万骑和府兵之间的对比,或许还不怎么明显,毕竟唐初府兵依旧是够看的,但若是再加上沿途攀附过来的那些辅兵民夫,双方一下子判若云泥。
“原本的百骑司也不过百余人的规模,从百骑到千骑再到如今的万骑,听说当初在千骑的时候,就有人说这支兵马『满万不可敌”,现如今倒是一语成。”
“这也脱不开王將军的功劳,呵呵。”
帐內,四名將军绕著一块沙盘,一边閒聊兵事,一边互吹。
他们倒是没有什么彼此眼红权势待遇想要爭一下座次的幼稚想法,首先大家都不是第一次带兵的人,其次,若是后方那位郡王知道了他们敢这么玩,绝对会亲自带兵过来扒了他们的皮。
用朝廷里的话说,这两年受清河郡王染指最严重的军队,莫过於让他发家的河西军,连带著安西军在眾人眼里也多了几分异样的色彩。
不过在座的人几乎都是清河郡王的“心腹”,大家心里明白,传言没错。
至少类似於前些年的大非川之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吃败仗原因就是主副不和,而且朝廷后方根本来不及知道这个消息,而那三千名万骑將士,他们就是清河郡王的眼晴和刀。
能野战,也能督战。
所以除了主將程务挺態度平淡之外,娄师德和王方翼两人对王孝杰分外客气。
朝廷这边派来带兵掌印的,是四名將军,也不怪突厥人觉得优势在我,实在是这四位將军的名气確实不是很大。
武安一直在有意重用黑齿常之,所以早就在歷史上这时候声名鹊起的程务挺,反而在一次次充当万年老二的角色。
不过,这一次连他自己也清楚,此行去安西,就是替他专门搭起来的一个台子。
王孝杰是败军之將,在李敬玄主导的青海之战里战败被俘,后续被吐蕃人放了回来。
王方翼跟著裴行俭征战河西安西,有军功,但是不算出彩。
娄师德就更不用说了。
“突厥人此次与以往不同,他们的准备相当充分,有粮有人,就连周围的一些部族,应该也在私底下响应他们。”
最开始漠北的那一批突厥人,其实他们的造反工作已经到了最后一个关节上,结果偏偏就在那极短的时间內,唐军在最不该来的时候来了,然后打断了他们的三条腿。
安西这边的突厥人被唐人朝廷的果断给嚇怕了,所以就又忍了两年,但同时也是又多了两年的准备时间。
俗话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但这三点,突厥人一个都没做到,相反,他们四处摧毁城池烽堡,不给自己留退路;
他们只靠著劫掠商队和城池来维持补给,最后,造反的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已经在今年一月初的时候,自立为突蕨十姓可汗。
武安一直觉得自己不是那种真正用兵治国如神的原因就在这里。
除去吐蕃不谈,无论是新罗王还是这里的阿史那都支,都一直在犯蠢的雷区里疯狂蹦迪。
对付这样的对手,你甚至不需要去苦思冥想怎么破局,因为他们自身的破绽就多到无法计量。
突人抢的是唐人的安西都护府吗
不是的。
他们抢掠的,是安西都护府治下的诸多小国、部族,以及其他亲唐势力,直接就使得阿史那都支在开战之初便四方树敌,哪怕是西突的內部,也有相当多的反对声音。
而且歷史上西突厥叛乱开始之初,吐蕃人也在其中插了一手,为反抗唐人的突厥兄弟们送上了诸多兵马;但你现在想要找吐蕃兄弟的话,恐怕去底下找了。
“报!”
外头响起了通报声,一名校尉走进来,高声道:“突厥来使。”
“突厥人的使者”
娄师德疑惑道:“这儿是陇右,突厥人就算是下战书,也不用这么急吧”
“让他进来说话。”程务挺开口道,他抬手將绘製沙盘的笔放在桌上,然后转身回到自己的主將位置上,其余三人对视一眼,依旧是站在沙盘周围。
当那名年轻的突厥使者进来时,三个人同时抬起头,看向了他。
虎躯一震引得外人纳头就拜,自然是很稀罕的事情,后世大部分在任上不可一世的领导,往往会在退休后认清自己的地位。
但古代的將领不同,带过兵,杀过人,上过战场,身上的气场是真的不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