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爱丽舍宫(1/1)
第636章爱丽舍宫
希腊王国对于奥斯曼的加拉塔搜查进行严厉的抨击,特别是希腊人遭受迫害直接黑体加粗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引起了希腊国内的愤怒。
民众们群情激愤,在首都雅典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出兵解救他们那些受压迫的同胞。议会批准了200万德拉克马的军费,并准备将军队扩充到五万人。这在全国总人口145万人的情况下已经算是大手笔了。
更让那些远在伦敦巴黎等地银行家震惊的,是奥斯曼对于金融区的严厉打击。这是不是说明奥斯曼新政府不会让他们继续自由放贷投资,自由金融的时代在奥斯曼结束了。
以伦敦和巴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开始通过电报和众多银行家商议情况。这也刺激了英法两国政府,在奥斯曼银行中他们两个占大部分的股份,未来会不会也被没收。
英国外交大臣格兰威尔伯爵来到了爱丽舍宫,在杜伊勒里宫被巴黎公社烧毁后,爱丽舍宫就成为了法国总统官邸。
总统麦克马洪这几年为了复辟君主制是和共和派斗智斗勇,目前已经准备好登基用的服饰和马车。但因为普法战争的失败,现在的民众以支持共和派的居多。
对于再次发生的东方危机,麦克马洪看到了机会。若是再来一次克里米亚战争,法国君主制的呼声肯定是如日中天。
“啊,伯爵阁下,你好!”
“您好,总统阁下!”
麦克马洪总统在爱丽舍宫的会客厅接待了格兰威尔伯爵。两人心照不宣地寒暄了几句,迅速将话题引向了东方。
“总统阁下,”格兰威尔伯爵抿了一口手中的波尔多红酒,语气带着英国人特有的矜持与忧虑,“君士坦丁堡发生的一切,想必您已洞悉。那个波斯人,他的野心绝不止于当一个苏丹。他正在系统地摧毁我们在奥斯曼帝国数个世纪以来建立的秩序。”
麦克马洪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伯爵先生,您说得一点没错。搜查加拉塔,打击金融区,这不仅仅是针对希腊人或者银行家,这是在对整个欧洲的商业和金融规则宣战!他在挑战我们文明世界的基石。”他刻意将问题拔高到文明冲突的层面,以契合他内心重塑法国“文明捍卫者”形象的渴望。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的货币改革和军事动员。他试图建立一个自给自足、不受我们影响的帝国经济体。一旦他成功整合了奥斯曼的资源和人口,再加上伊朗本身的实力,东方将出现一个我们无法驾驭的庞然大物。届时,地中海的均势将被彻底打破。”
“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麦克马洪接过话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表演式的激昂,“法兰西绝不能坐视一个敌对的、扩张主义的强权在地中海东岸崛起。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关乎国家的荣誉与安全!想想看,如果让他站稳脚跟,我们在北非的领地还能安稳吗我们在黎凡特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将荡然无存!”
他顿了顿,观察着格兰威尔的反应,然后抛出了他的真实意图:“伯爵阁下,我认为,现在是采取坚决行动的时候了。我们不能重蹈克里米亚战争的覆辙,等到俄国人先动手,我们再去被动应对。我们应该主动出面,捍卫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性,当然,是在尊重苏丹主权的前提下。”
他巧妙地使用了完整性这个词,暗示的却是维持奥斯曼的虚弱和可被干涉的状态。
格兰威尔伯爵何等精明,立刻听出了麦克马洪的弦外之音。他心中快速权衡:法国人想利用这次危机转移国内矛盾,甚至为麦克马洪复辟帝制制造舆论和战争氛围。这对英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个强势干预的法国符合英国遏制俄国的传统策略,也能给纳赛尔丁施加巨大压力;但另一方面,如果法国因此过度扩张,或者麦克马洪真的成功复辟,可能会在欧洲大陆引发新的不稳定。
“总统阁下的担忧,伦敦感同身受。”格兰威尔谨慎地回应,“纳赛尔丁的举动确实越界了。我们认为,首先应该采取外交上的统一行动,向君士坦丁堡发出最强烈的抗议照会,要求他立即停止针对欧洲商业和金融利益的敌对行为,保障希腊裔居民的安全与权益,并澄清其未来的政策方向。”
“这是当然的,外交手段是第一步。”麦克马洪急切地说,“但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我提议,我们的地中海舰队可以举行一次联合演习,地点嘛……就在爱琴海,靠近士麦那(伊兹密尔)海域如何这足以向那位苏丹传递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
格兰威尔沉吟片刻。联合军事示威风险很高,可能直接导致冲突升级,但这正是目前向纳赛尔丁施压所需要的。“联合演习……可以考虑。但规模和控制需要极其谨慎。我们不能给俄国人留下我们是在挑衅,从而让他们有借口真正发动战争的把柄。”他始终没有忘记,牵制俄国才是英国东方政策的基石。
“至于希腊人,”格兰威尔继续说道,“我们可以给予他们道义上的支持和有限的军事援助,鼓励他们向边境施压,但必须严格控制,不能让局势失控。雅典的那点军队,都不够奥斯曼塞牙缝的。”
雅典,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这些都是炮灰,对于奥斯曼这样的庞然大物合在一起都打不过,他们的作用就是为了英法俄出兵提供借口,仅此而已。
麦克马洪表示同意,但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这种关注转化为更实际的行动。“伯爵阁下,我认为我们还需要在金融层面做出回应。罗斯柴尔德先生和其他银行家的担忧是合理的。我们应该联合宣布,暂停对奥斯曼帝国的一切新贷款,直到其金融政策回归理性与透明。”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