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 第649章 李长官的决断,桂系的未来!(求订

第649章 李长官的决断,桂系的未来!(求订(2/2)

目录

“报告李副总司令,第五战区急电。”

“报告林参谋长,第五战区急电。”

两份电报,来自同一个地方,却被分别送到了两人的手上。

空气,在这一瞬间,变得更加微妙。

林蔚打开文件夹,目光一扫,神情并无太多变化,只是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了然。

那是李品仙以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的名义,向华北联合指挥部发来的“公文”:请求战术指导与火力支援。

而另一边,李宗仁打开的,却是李品仙发给他的密电。

他只扫了一眼,那双总是含着笑意的眸子里,便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沉重。

电报的内容,远比公文要直白得多,也恳切得多。

字里行间,充满了桂系主力在信阳城下进退维谷的窘迫,以及对被山城和华北两面夹击的深深忧虑。

最后,李品仙恳请他以老长官的身份,念在家国大义与桂系存亡的份上,务必向楚云飞开口,求得重炮支援。

李宗仁缓缓合上文件夹,心中五味杂陈。

桂系实际上已经不具备与华北方面合作的基础。

毕竟楚云飞十分倾向于接纳、联合共产党人。

而桂系和共产党人自40年决裂,想要再次携手,何其难也。

不过,李品仙说到底也只是个为上面办事的人。

掀起反共高潮的还是统帅部的常瑞元、何敬之,白健生等人。

廖磊、李品仙二人对比的话。

廖磊事实上的风评强上不少。

抗战爆发之后,李白二人走进中枢。

廖磊就成了桂系在前线的顶梁柱,和守着广西老家的夏威一内一外,撑起了桂系的半边天。

廖磊在安徽那阵子,一门心思搞团结抗日,还跟延安方面签了合作协议,哪怕国民党里的顽固派骂声不断,他也守住了底线。

这种有原则的性子,跟白健生带兵的理念刚好对得上,和那个时期的李德邻的政治理念也对得上。

廖磊虽然出身武将,但也很会做民生治理,把安徽经营得有声有色。

他到合肥第一天,就让参谋长写下一行字贴在大门口。

“兵为国,财为民。”

在他的治理下,安徽省在战时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出现显著增长。

1939年起更是大幅提升。

这在国统区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此外,安徽有超过一半的县没有被日军占据。

整个抗战期间,桂军的主力大部分驻扎在安徽,而不是广西。

有人说,桂系把安徽变成了“第二个广西”,这其中最重要的功劳,很多人把它归功于廖磊。

至于李品仙.到任之后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毁与新四军签订的《合江北守望协定》,并且在安徽省内横征暴敛,大肆清晰,充当烤馒头顽固派的先锋。

桂系在安徽干的那些破事,遭受的那些骂名。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李品仙在任时候干的好事。

李德邻早就表达过对其的不满,并且在其上任掘坟的时候,他得知气得拍桌子:“打仗缺钱缺到刨祖坟,那还打什么民族战争?

现如今,他刚刚离开五战区。

李品仙就想要让他这个挂名的副总司令,一到任就要为了桂系的正名之战开口。

这不仅仅是拉下脸面的问题。

这更像是一种低头,一种承认,承认整个桂系,在这场更大的牌局里,已经彻底失去了与山城平等对话的资格。

李品仙早在1940年就与CC系合流,其现如今的拙劣表现背后,是否存在着山城的影响呢?

李德邻自己也不清楚,毕竟“叛将”这个标签打在李品仙的身上跟随了他很多年。

他对其重用,但一直不视作心腹。

时间过的很快。

华北联合指挥部研究支援五战区的可行性。

李长官也在思考是否去开这个口。

很快。

夜,深了。

李长官独自一人在指挥部为他安排的院落里,缓缓踱步。

这一路北上,所见所闻,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

他看到了豫西的土地上,那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农民,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

他看到了山西的工厂里,冲天的炉火映红了夜空,一支支崭新的步枪,一门门锃亮的火炮,正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

这里,没有山城那令人窒息的暮气沉沉,没有派系间无休止的内耗倾轧。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一种近乎野蛮的、向上的力量。

救国救民。

这四个字,他李德邻扪心自问。

他为此奋斗了一生。

可常瑞元虽然坚韧不拔,却终究没有容人之量。

在他麾下,自己如坐针毡,桂系的未来更是危如累卵。

而眼前的华北,走的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条为了国家强盛而奋斗,却又不完全听命于山城的道路。

全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

兄弟协力、团结一致的第三条路。

李长官停下脚步,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

寒星寥落,如同他此刻挣扎的内心。

长达一夜的思索之后。

当天边泛起第一抹鱼肚白时,李德邻终于下定了决心。

一封加密的电报,没有发往山城与白健生商议,也没有发往五战区告知李品仙自己的打算。

它穿过黎明前的薄雾,自长治发出,跨越千山万水,径直飞向了楚云飞在赣北的前敌总指挥部(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