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开机(2/2)
“有传闻您这次是放弃高额片酬,选择票房分成,是否属实?您对这部电影的票房有信心吗?”另一名记者追问。
成龙哈哈一笑,展现出他特有的江湖气与自信:“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对这部电影有信心,对王盛导演有信心,对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信心!至于票房嘛……”
他故意顿了顿,环顾四周,然后大声,“我相信一定会很棒!不定能打破很多纪录哦!”
他又回答了关于角色挑战、动作设计等几个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配合与热情,时不时幽默一下,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他的存在,无疑为这部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信心的强心针。
王盛和韩三坪也简短接受了采访。
王盛强调了影片的工业化探索和文化传承意义,韩三坪则代表中影集团表达了对项目的全力支持,并肯定了这种国际合作与本土创新结合的模式。
开机仪式在热烈而有序的氛围中持续了近两个时,方才缓缓下帷幕。
……
12月3日,星期一,早上六点。
怀揉片场,“中华文明博物馆”一号摄影棚内。
尽管外面天色未亮,寒气逼人,但棚内却是灯火通明,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巨大的棚顶下,仿秦汉风格的“先秦展厅”已经搭建完毕。
高达十余米的穹顶绘着古朴的星图,四周是仿岩的墙体,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仿制青铜器、陶俑。
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整齐列队、栩栩如生的数十尊秦始皇兵马俑仿制品——它们将是影片中首批“复活”的古代军团。
王盛穿着一件轻便的羽绒服,站在监视器旁,神情专注。
执行导演、摄影师、灯光师、美术指导、特效指导等各部门负责人围在他身边,进行开拍前的最后沟通。
“灯光再调整一下,我要那种月光透过穹顶天窗洒下来的清冷感,但俑坑内部要有底子光,不能一片死黑。”王盛对着对讲机道,“道具组,检查所有俑的关节和内部机关,确保动作流畅。”
成龙也已经化好妆,换上了戏中失业武术教练陈大宝那身略显潦草的保安制服,正在一旁与动作指导袁和平仔细核对待会儿与“复活”兵马俑互动的一套复杂动作。
尽管是喜剧片,但成龙对动作场面一如既往地要求严格。
上午八点,一切准备就绪。
场记拿着打板,走到摄像机前,高声喊道:
“《博物馆奇妙夜》,第一场,第一镜,第一次!”
“A!”
随着王盛一声令下,整个片场瞬间进入拍摄状态。
镜头对准了略显忐忑、手持电筒四处巡视的成龙。
他饰演的陈大宝,第一次值夜班,对这座宏伟而空旷的博物馆充满陌生与不安。
他心翼翼地走过俑坑,手电光柱扫过一尊尊沉默的陶俑。
按照剧情,接下来,在特定光线下(影片设定为青铜器散发的光芒),这些陶俑会逐渐“活”过来。
拍摄并非一蹴而就。
为了呈现出“魔幻现实”感,这个镜头需要多机位、多角度拍摄,并结合后期特效。
实拍部分,成龙需要对着绿幕和静态俑像进行无实物表演,想象它们“活过来”的情景,这对演员的信念感和表现力是极大的考验。
“咔!”王盛的声音响起,“成龙老师,走到第三尊俑前面的时候,表情可以再惊讶一点,带点‘是不是我眼花了’的自我怀疑,然后慢慢转变为难以置信。”
“好的,导演,我明白了。”成龙立刻回应,没有丝毫国际巨星的架子,完全沉浸在创作中。
经过几次调整,这一条终于通过。
紧接着拍摄的是兵马俑“活化”后与成龙互动的情节。
这需要动用预先设置好的机械操控俑和部分穿着动作捕捉服的特效替身。
现场,部分内部装有简单机械结构的“特效俑”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开始做出转头、抬臂等缓慢而略显僵硬的动作。
而成龙则需要与这些“活”过来的古代士兵进行“对话”和“互动”,既要表现出喜剧性的慌乱,又要在“被迫”的操练中展现出他招牌式的灵活身手。
“灯光注意,影子!俑动的影子要投射在墙上!”
“二号机,推近,抓龙哥的面部特写,要那种哭笑不得的窘态!”
“动作俑,三号,手臂抬起速度再慢百分之二十!要有千年沉睡初醒的迟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