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黄台吉:崇祯,你说,阿勒坦是谁的(2/2)
“好啊!好得很!”黄台吉怒极反笑,笑声却比哭还难听。他猛地一脚踹翻面前的案几,地图、笔墨滚落一地。“孤辛辛苦苦收服蒙古诸部,不及人家孤儿寡母一面破旗!孤这个大汗,在那些蒙古台吉眼里,到底算个什么东西!”
暴怒之下,他“锵”的一声抽出腰刀,雪亮的刀尖直指豪格:“损兵折将,动摇国本!孤留你何用!”说着,竟真要挥刀砍去。
“大汗息怒!”多尔衮一个箭步上前,看似急切地抱住黄台吉持刀的手臂,“大阿哥纵然有错,阵前斩将,于军心不利啊!”阿济格也赶忙在一旁假意劝解:“是啊大汗,豪格毕竟年轻,中了南蛮子的奸计……”
而年轻气盛的多铎则抱着胳膊站在一旁,一脸幸灾乐祸。
帐内一时乱作一团。范文程一直沉默着,此刻才小心翼翼上前,低声道:“大汗,奴才以为苏泰母子倚仗的,无非是那面纛旗代表的‘正统’。若能毁了这‘正统’,白纛也不过是块破布。”
黄台吉喘着粗气,血红的眼睛瞪向范文程:“说!有什么法子?”
范文程阴恻恻地一笑,声音压得更低:“大汗,奴才听闻,那林丹汗妻妾众多,却连一儿半女都没有。为何偏偏是这个苏泰,在被明军掳至北京,见了崇祯之后,就突然有了身孕,还一举得子?”
黄台吉一愣,也觉得哪儿不对.莫非崇祯手里真有什么生儿子的秘法?也不对啊,生不出孩子的毛病明显出在林丹汗身上!
范文程又道:“这阿勒坦洪台吉的年纪,算起来……时间可是巧得很啊。真不知道是谁的种?若是这风声在草原上传开……”
黄台吉闻言,握刀的手慢慢放下了,脸上的暴怒逐渐被一种高明的算计取代。他盯着帐外漆黑一片的草原方向,仿佛看到了开平城下那面招展的白纛,一字一顿地说道:“崇祯……你的算盘打得还真精啊?帮林丹汗那个蠢货生儿子.好!孤就让你看看,是谁先身败名裂!传令下去,就按范先生的计算行事!”
……
北京的紫禁城,这几日也不消停。
乾清宫暖阁里。崇祯把孙传庭从开平送来的加急题本递给司礼监太监方正化。方正化躬身接过,依次传给元辅黄立极、群辅孙承宗和本兵王在晋。
题本上,孙传庭写明了开平的情形:插汉部苏泰太后竖了“九旄白纛”,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纷纷归附,声势越来越大。更紧要的是,苏泰太后放了话——等局面稳下来,就亲自带着幼子阿勒坦洪台吉入朝,献“九白之贡”,表归顺大明、一起打建奴的决心。
孙承宗看得仔细,花白的眉毛拧成了疙瘩。王在晋反复摩挲着题本的纸张,脸色沉得滴水。只有黄立极扫了几眼,就偷瞄着崇祯的脸色。
三人看完,暖阁里静得只剩炭火的哔剥声。崇祯开口,声音里藏着一丝期待:“孙传庭的题本,诸卿都看了。苏泰母子主动请朝,你们怎么看?”
黄立极立马躬身:“陛下圣明!这是天大的喜事!插汉部是黄金家族正统,苏泰携子来朝,献九白之贡,足见归顺之诚。这是陛下威德远播,化干戈为玉帛啊!老臣为陛下贺!”
崇祯点点头,脸上露了点笑,目光转向孙承宗和王在晋。
孙承宗深吸一口气,出列奏道:“陛下,元辅所言自是正理。苏泰来朝,眼下确是大好事。但老臣心里的忧虑,不能不说。”他顿了顿,见崇祯没恼,才继续,“蒙古诸部,向来畏威而不怀德。今日势衰,才依附于我,献媚表忠。可坝上草原可是福地,水草肥美,冠绝漠南。若让他们借此休养生息,重聚部落,等他日羽翼丰满……恐非大明的福,扶持蒙古,终是养虎贻患。”
王在晋紧跟着附和,难得和孙承宗站在了一处:“陛下,孙阁老说得极是!兵部考量,首重利害。如今大明倾力助苏泰在开平立足,粮饷器械全仰赖我们。这好比拿大明的血肉,喂蒙古的筋骨。等他们筋骨强健了,还能甘当大明屏藩吗?万一……万一他们与黄台吉暗中勾结,或待价而沽,朝廷耗费巨万,岂不成了替人做嫁衣?到时候塞外就不止一个后金,是双虎卧在榻边了!”
崇祯听着,脸上的笑意淡了,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黄立极忙打圆场:“孙、王二公所虑,也是老成谋国。但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眼下心腹大患是黄台吉,若借苏泰之力搅乱其蒙古后方,让辽西压力大减,就值了!至于日后……陛下天威浩荡,自有驾驭之道。”
崇祯沉默良久,终于起身走到巨幅舆图前,手指重重地戳在开平位置上。
“诸卿之虑,朕岂不知?”他淡淡一笑,“但眼下,咱们的确用得着苏泰母子,没有他们,蒙古大汗可就是黄台吉了。况且,苏泰的为人,朕还是信任的,她绝不会投靠到黄台吉那边去的.黄台吉和她可有杀父杀夫之仇!”
他转身扫视三人:“况且,朕今日能扶起她,来日若她心怀叵测,朕难道收拾不了吗?她再厉害,还能比黄台吉厉害?眼下,朕要让黄台吉首尾难顾!开平这颗钉子必须钉死!苏泰这面旗帜必须高举!”
越说越快,决心已定:“不仅要苏泰来,还要她风风光光地来!让草原上的蒙古人都知道,朕是支持他们母子的!方正化!”
“奴婢在!”
“传旨:按最高规格迎候苏泰太后与阿勒坦洪台吉入朝!命礼部、鸿胪寺详议仪注,务必隆重!朕在京西选处好地方,赐苏泰母子府邸,一应用度照亲王例,示天朝荣宠!”
“奴婢遵旨!”方正化利索地行了个礼。
孙承宗和王在晋对视一眼,只得躬身齐声道:“陛下圣断,臣等遵旨。”
崇祯微笑着挥手让他们退下,显然对苏泰入朝颇为期待。黄立极率先退出,孙王二人则各怀心事离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