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崇祯:接下去该“四保复州,三下大(2/2)
黄台吉现在采取的战略,在三百多年后,也有人在同一片土地上用过!
只不过那人的战略是北守南攻,而如今黄台吉是西守东攻。
至于应对的方法,学一零一就是了.那准没错!
崇祯的手指点向复州:“他的主力,怕是已经朝着黄得功和毛文龙去了!他想先打下复州,再夺旅顺,把咱们在辽东的脚给砍断!”
王在晋的脸色顿时凝重起来。“陛下,若真是如此,辽南可就危急了!是不是要赶紧从蓟镇或者宣大调兵东援?”
崇祯摇了摇头。“远水解不了近渴。再者,咱们也不能让他牵着鼻子走。”
他的目光越过了辽西,投向了更西边那片燕山山脉北麓,由黄台吉的宝贝儿子豪格亲自驻防的要地——大宁卫。
“黄台吉他想关门打狗?”崇祯的嘴角露出一丝冷笑,“那朕就给他来个釜底抽薪!”他的手指猛地戳在舆图上的大宁卫城。
“大宁?”王在晋又是一愣,今天皇帝的心思,他实在是跟不上。“陛下,大宁卫孤悬在塞外,离蓟镇边墙还有好几百里地呢,取之于辽事有何益处?”
“用处大着呢!”崇祯的眼里闪着光,“你想想,黄台吉现在可自称蒙古大汗!他军中也不乏科尔沁、内喀尔喀的走狗,而大宁,就是卡在辽河上游,就是钉在他和蒙古之间的一颗钉子!”
他说得越来越快,思路清晰无比。“拿下大宁,东边可以威胁辽阳、沈阳,北边能够隔绝蒙古!朕再把插汉部的苏泰母子从归化城迁到大宁!到那时候,科尔沁、内喀尔喀那些部落,还敢死心塌地跟着黄台吉吗?辽河上游那些插汉部的旧部,能不望风而归吗?”
他看向王在晋,语气斩钉截铁:“这,就叫‘东拉西打’!要把黄台吉的蒙古大后方,给他搅个天翻地覆!”
王在晋听得是心潮澎湃,可心里头又忍不住担忧。“陛下圣虑深远!只是……这步棋太险了!深入塞外,非得有一位智勇双全、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不可!朝中诸将,谁能担此重任?”
崇祯沉吟了片刻,一个名字脱口而出:“孙传庭,他在归化的活计差不多了,可以交给袁崇焕了。”
……
然而,不等崇祯的“东拉西打”战略实行,第二天常朝,几位御史言官便率先发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
“陛下!锦州乃是辽西门户,祖宗之地,岂可轻言放弃?卢象升身为蓟辽督师,丧师失地,罪莫大焉!臣恳请陛下,治其重罪,以正国法,以安天下民心啊!”
“陛下!不战而弃重镇,军心涣散,国威扫地啊!若不严加惩处,日后边将皆效仿此道,我大明江山危矣!”
“陛下!臣深知辽事艰难!然锦州一失,辽西屏障顿开!卢象升纵有千般理由,这弃城之责,岂容推诿?此风绝不可长!请陛下明正典刑,并即刻发兵收复锦州,以安天下人心!”
底下顿时吵成了一锅粥,附议的、反对的、争论的,乱哄哄一片。
而崇祯只是端坐在御座上,冷眼看着底下这群人表演。
等那喧哗声稍稍平息了一些,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
“都说完了?”
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锦州,是朕下了中旨,命祖大寿放弃的。”崇祯的目光冷冷地扫过刚才跳得最欢的几个言官。“所有的干系,由朕一人独断。与卢象升无关。”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字字清晰:
“辽事的机要,战场的态势,瞬息万变。岂是你们在这大殿之中,凭着几句圣贤书就能妄加揣测的?”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今日的退却,是为了明日更大的进取!这是战略转进,不是溃败!”
崇祯目光扫过全场:“此事,到此为止!谁再敢拿这件事攻讦卢象升,搅乱朕的布局,休怪朕不讲情面!”
他站起身,拂袖而去。
“退朝!”
……
崇祯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舆图前面,目光在复州和大宁之间来回移动。
殿外的喧嚣虽已散去,但他知道,那只是暂时的。那些清流言官们,此刻恐怕正在某处私邸中,愤懑地起草着新的、用词更尖锐的弹章。他们就像一群嗅到血腥味的鲨鱼,暂时被驱散,却绝不会离开。
“孙传庭……黄得功……朕的身家性命,大明的国运,可就都押在你们这一‘东’一‘西’上了……”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透着一丝唯有独自一人时才会显露的疲惫。
他比谁都清楚,这道“弃守锦州”的中旨,如同一把双刃剑。赢了,他是力排众议、乾坤独断的英主;可一旦“东拉西打”的战略受挫,今日朝堂上所有被强行压下去的反对声浪,都会以百倍的力量反噬回来。届时,失去的将不仅是战场主动权,更是他登基以来苦心经营的政治威信。
没有了威信,还如何推行“京西、天津大开发”?还如何清理南直隶、浙江、江西等省官田?还如何顶住压力将“撤藩废禁”的改革推行到底?那些关乎“吃饭”的、触动无数人利益的改革,都将寸步难行。
“黄台吉,你想关门?”崇祯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疲惫被决绝取代。“朕偏要把你的后院,搅个天翻地覆!”
这一仗,他不能输,也输不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