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崇祯的真空城计(1/2)
崇祯四年的六月初三,夜里。
锦州城头上,黑得吓人。
连往常巡夜兵丁点着的火把,也一盏都没亮。
只有那惨白的月光,冷冷地照在垛口上,映出一片死寂。
总兵府里,倒是亮着几盏灯。
祖大寿坐在虎皮交椅上,手里捏着一封密信,信纸的边角被他攥得紧紧的,皱了起来。
他那张满是横肉的脸,在跳动的烛火下,阴晴不定。
信是崇祯的特使,方化正亲手送来的。信上盖着皇帝的玉玺,字儿也是崇祯亲笔写的,里面的内容只有十个字:
“立即弃守锦州,退入谷地。”
谷地,指的就是小凌河上游的那片山沟。
这就是天子手令!
弃守锦州的责任,皇帝不要任何人承担,他自己来担!
当然了,一定要较真,这是中旨,绕开了内阁,当然也没有经过“部议”和“廷议”,祖大寿可以拒绝执行。
不过拒绝执行的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屋子里,他的心腹家将和几个子侄辈,都屏住了呼吸,不敢出声。
祖大寿的指节捏得发了白。
放弃锦州?
这城里,有他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下的粮草器械,有他经营了多年的营房工事,有他祖家在这辽西立足的根基!
说扔,就全扔了?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些年,带着弟兄们一砖一瓦地加固着城墙,一车一车地往城里运粮运装备的情景。
心头跟被刀子割似的,疼得厉害。
可他也不糊涂。
皇上信里没明说的那些话,但也他懂。
锦州,恐怕是守不住了。
不是守不住这座城墙,是守不住那条命根子一样的粮道。
建奴的大军压着境,锦州通往葫芦套的粮道已经断了,通往小凌河谷地的通道倒是还在。但小凌河谷地通往宁远的路可不好走,要从那里搬运粮食,成本不低。
另外,现在小凌河谷地里只有祖家的两千守军还几千家佃户能守得住吗?
有点悬啊!
如果小凌河谷地没了,锦州就彻彻底底是个孤城了。
到时候,出城去打,是送死。困在城里,粮食吃光了,崇祯不派兵来救,就还是死路一条。
而崇祯现在都下“手令”让祖大寿跑了,他硬要死守,到时候肯定没有援兵过来.到时候他怎么办?
“不会有救兵的,到时候不会有救兵的.”他低声念叨着,眼神渐渐地狠了下来。
他猛地站起身来,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传令!”
“各营即刻准备,人衔着枚,马裹住蹄,车轴抹上油!丑时正刻,依次从西门撤退!”
“城中的家眷、百姓,一并撤走。出城后先过小凌河,然后沿着河岸向谷地撤退”
“粮草尽可能都拉走.那些带不走的沉重家伙,都给老子砸了!粮仓、官舍……浇上火油,听候最后的命令!”
“祖可法!你带着咱家最精锐的家丁,给老子断后!在小凌河浮桥对岸设下埋伏,看到追兵过桥,给老子往死里打!”
“执行军令!违令者,斩!”
命令一下,锦州城就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开始悄然地蠕动了起来。
没有喧哗声,只有压抑着的喘息声,金属轻轻的碰撞声,和车轮滚过青石路的闷响。
连扶老携幼,撤出锦州的百姓和家眷,也都井然有序——能住在锦州的平民当然不是普通的平民,不是军眷就是祖家、吴家这些将门的佃户、佣工,早就习惯配合祖家军行动了。
祖大寿披上了斗篷,最后一个走出了自己的总兵府。
他回头看了看这座漆黑的城池,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猛地一挥手:
“走!”
天快亮的时候,最后一批明军撤出了西门。
祖可法领着断后的家丁,在城内的库房、官舍放了火,然后就隐没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
祖大寿已经过了小凌河骑在马上,回头望去,锦州城内已经窜起了火光。
他心一横,打马冲进了通往小凌河谷地的山路。
天色稍稍放亮。
大凌河与小凌河之间的麦田里,一片金黄。
多尔衮骑在马上,正盯着包衣阿哈们弯腰抢收麦子。皮鞭声、呵斥声、镰刀割麦的嚓嚓声混成一片。
他心里盘算着,这些新麦能撑多久的军粮。
忽然,一阵隐约的喧哗从西边传来。
他皱了皱眉,侧耳细听。
几个戈什哈打马奔来,声音都变了调:“主子!主子!锦州……锦州城头起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