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的奋斗! > 第252章 文字狱和烤红薯

第252章 文字狱和烤红薯(2/2)

目录

周王点点头,没再说话,只是默默拿起一个红薯,慢慢吃着。

不管怎么说,吃饭最大。先让眼前这些人活下去,才有以后。

饭馆外,黄土高原的风呼呼地吹过,卷起阵阵沙尘。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本兵王在晋躬着身子,正在向崇祯汇报后金方面的消息。

“陛下,辽东最新密报。黄台吉在朝鲜,动静不小。他不光逼人剃头,是正经在编练新军了。照着咱大明的营制,足足五万朝鲜兵,由八旗朝鲜、八旗汉军的奴才带着,满洲还派了教官,日日操练火器阵型。”

他顿了顿,喉头滚动了一下。

“这还不算。朝鲜八道,正刮着一股邪风,叫啥‘崇祯年号案’。海州吴氏、延安李氏那样的大族,说抄就抄,连根拔起。黄台吉这是要用朝鲜人的血,立他自家的规矩,绝了那些士人的念想。”

崇祯坐在御案后,手指捻着一份刚从福建递来的奏报,是郑芝龙的。

郑芝龙说,那个“日本国王”德川家光是个懂事儿的(把他的老婆孩子都放了,还给了他好多朱印状,太懂事了),想要派人来北京“朝贡”。不过他也明说了,不会跟“朝鲜”(其实就是后金)那边彻底断了往来,但绝不会承认后金吞并朝鲜,看来是想两头吃好处。同时也不想引火烧身。

崇祯把奏报轻轻放下,没言语。目光从王在晋脸上,扫过一旁站着的杨嗣昌,又落回案头。

暖阁里静悄悄的。

“呵。”崇祯忽然笑了一声,带着点冷意。“东虏这是要把朝鲜的骨髓都吸出来,打一把好刀。倭人嘛,隔岸观火,等着捡便宜。”

他站起身,踱到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图前,目光先钉在辽西,又滑向辽南,最后在东江那片儿停了停。

“局势是险,可大明的根子,还是那四个字——固本培元。”他转过身,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辽事要备,但不能让它牵着鼻子走,把咱的家底掏空。”

他走回御案,手指点着桌面。

“给祖大寿传旨。锦州、大凌河、小凌河一线,加固城防,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就给朕用‘锁辽’的法子,以守代攻,耗着他们!”

“复州那边,黄得功不容易。朕从内帑拨给他十五万两银子,专款专用,让他给朕加紧修棱堡!要把复州城,给朕打成钉在辽南的一颗铁钉!”

“毛文龙在岫岩,也不宽裕。也拨十五万两内帑。让他以岫岩城为根,向四周伸展,袭扰虏后,牵制兵力。但切记,保存实力是首要,不许浪战!”

几句话,辽事的方略就算定了调。重臣们都在心里盘算——这皇上是真能花钱啊!三十万两内帑就出去了.他银子够花吗?要不要再纳几个“海贼娘娘”?这身子骨

崇祯重新坐下,语气缓和了些。

“新政的要害,在于得人。今科这几个,是骡子是马,得拉出去遛遛,用实务磨砺。”

他看向杨嗣昌:“拟旨吧。”

“阎应元,授翰林院编修。”

这话一出,杨嗣昌笔尖顿了顿。翰林院编修?这可是清贵无比的职位,谈不上历练……

崇祯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接着道:“特旨,阎应元兼领‘清华讲武堂编修’。不必去翰林院点卯,常驻清华园。他的差事有两件:一,随堂听课,研学古今战阵、火器、筑城之法;二,会同有实战经验的将官,把近年来车营协同、棱堡攻防、乃至‘一夜城’的法子,给朕总结出来,编纂成系统的教材!朕要的,是能练兵打仗的真学问,不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

杨嗣昌赶紧记下。这下他明白了,皇上这是要把这位状元郎,往枢辅之才的方向培养啊!放在讲武堂,接触军务核心,编纂教材,这是要立规矩、传学问的根基之事。将来好好培养,又是一个孙传庭、卢象升。妙!

“杨廷麟,授天津府推官;吴易,授天津市舶司提举。”崇祯继续道,“天津是新政的门户,北通辽海,南连漕运,将来还是海贸的枢纽。他们俩过去,协助马士英,肃清吏治,保障漕运,厘定关税,招徕商贾。凡事讲究一个实效,不必拘泥旧法。”

“臣明白。”杨嗣昌应道。这是把实干的人,放到最活的地方去历练。

“还有吴伟业,”崇祯嘴角似乎牵动了一下,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授京西县知县。”

京西县?杨嗣昌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是要把北京城外头新划出来的那片地,单设一县了。

“朕知道他诗写得好,审美雅致。京西县就交给他,规划街巷,营建宅邸,吸引四方富户来安居。要建成配得上京师气象的繁华之地。这事,关乎京畿的繁荣和税源,不是小事。”

杨嗣昌心里暗道,皇上这是物尽其用啊。让东林这些才子去搞建设,发挥他们“雅”的长处,实则是推动开发,吸引资金。高!

旨意拟好,用印,发出。

阁臣们躬身退了出去。暖阁里又静了下来,只剩下崇祯一个人。

他慢慢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外面的天阴沉沉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辽东在磨刀,倭国在观望,陕西的饥荒还没完全过去。千头万绪,都压在他这个大明皇帝的肩上。

急不得,他知道。刚才下的这几步棋,阎应元去夯实根基,杨廷麟、吴易去疏通血脉,吴伟业去经营根本之地。都是在为那个“固本培元”的目标落子。

可黄台吉,会给他这个时间吗?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