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是阳谋(1/2)
皇极殿里静得吓人,连殿外旗子被风吹得呼啦作响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的。
崇祯坐在御座上,静静地看着,连大气都不敢出。文武百官们分列在殿堂的两侧。
黄立极和钱谦益站在文官的最前面,心里都搁着沉甸甸的事。今天就是传胪大典,要定下状元的日子了。
崇祯没有多等,直接开了口。
“今科的题,朕来出。”
他的眼光扫过底下,声音沉沉的。
“朕想走的是正道,修的是内政,开的是海贸,赈的是灾荒,练的是新军,可这些都太慢了,没有几年功夫根本见不着成效。而东虏在朝鲜,推行着剃发易服,强征着粮饷,用的法子是狠,可势头起来得飞快,年内肯定还要打过来的。”
他顿了一下。
“你们来说说,在这慢吞吞的正道和猛冲猛打的恶法之间,朕该怎么选?才能既解了眼前的急,又给江山打下长远的根基?”
题目一出,殿里更静了。
不少士子的脸都白了。这题压根不沾圣贤书的边,直戳眼前血淋淋的仗该怎么打。这哪里是在考进士,简直是御前军事会议!
钱谦益偷眼瞅了瞅身后的吴伟业,见他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不由得叹了口气。这题,根本就不是给只会做文章的人准备的。
只有站在后排的阎应元,眼睛亮了一下。他深深地吸了口气,铺开纸,沉稳地磨墨润笔,心里已然有了谱。
考场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吴伟业憋得一头汗,勉强写下“陛下当亲贤臣、远小人”之类的套话,连自己都觉得空洞,越写越没了底。
阎应元却是下笔很快。
“臣北直隶通州阎应元谨对:陛下此问,实乃救时的第一要务!虏疾在标,我困在本。欲标本兼治,当以正合,以奇胜!”
他先分析了黄台吉肯定不敢再闯京畿,因为北直隶的各州县都学会了快速筑起棱堡的法子,遍地都是堡垒,乡勇也练了出来。虏骑再来,就是自陷泥潭。
而且乡勇筑城的手艺越来越熟,天天修着城墙,都成了熟手,“一夜城”只会起得更快。
“故臣断言,虏酋今年用兵,必打辽西或辽南,玩的是围点打援的把戏!目标不是锦州,就是复州!”
接着,他亮出了杀招。
“但虏贼想围点打援,咱不能干等着!得用围魏救赵的老法子,攻他必救,反客为主!”
“他若围了锦州,辽西就死守着。同时请陛下速调北洋水师,载着御前军精锐,从天津或登莱出海,直扑复州!汇合了复州守军后,北上猛攻盖州!盖州是辽南的门户,一打那儿,辽阳、沈阳必然震动,黄台吉必定回师自救,锦州之围自然可解!”
“他若围了复州,复州就凭着棱堡和海路硬扛着。同时命令宁锦精锐立刻出关,疾攻义州,断了他的归路,逼着他回救。”
最后他点明了,这策能成,根子在于陛下推行的各种新政有了小成。海上有了北洋水师才能运兵跨海,有了新军才能打得了硬仗,有了京营炮厂才不缺破敌的大炮。
“这才是凭着正道打下的底子,去行那克敌的奇谋!”
写完了,他放下笔,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文华殿的偏殿里,读卷官们正在阅着卷。
试卷都是墨卷,姓名籍贯写得清清楚楚的。殿试阅卷,不光是看文章的好坏,还得品评书法的工拙、文风的得失。
钱谦益拿起了一份卷子,先看了卷首——“北直隶通州阎应元”。字算不上顶好的台阁体,但筋骨硬,是下过苦功的。再读内容,那见识和杀气让他心惊。这策论把后金的路数算得透透的,破解的法子也说得明明白白的。
他又看了几份辞藻漂亮的,其中一份猜是吴伟业的。可一比,吴的文章虽华丽,在那份扎扎实实、直面着血火的策论面前,显得轻飘飘的。
“元辅,您看看这份。”钱谦益把卷子递给了黄立极。
黄立极慢慢地看了,手指在桌上轻轻地点着,看完了没说话,传给了别人。
卷子传了一圈,殿里的气氛有点微妙了。按内容和见识,这卷子该排在前面。可这文风笔迹,跟平日看惯的翰林气太不一样了。
商量了一番,还是把它列在了一甲靠前的位置。钱谦益犹豫了一下,低声对黄立极说:“元辅,文是好文,理也正。可话说得太白了,方略跟行军部署似的,要是传胪天下皆知,怕……怕被虏贼探了去,让他们有了防备啊……”
黄立极抬眼看了看他,没接话。正好司礼监的太监来传旨:“皇爷有旨,着即刻将拟定的前十卷呈送御览。”
崇祯在文华殿里看着送来的卷子。
头几篇辞藻华丽,道理空泛,搔不到痒处。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