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状元,必须是阎应元!(1/2)
紫禁城,文华殿。
崇祯看着站在下首的黄立极和钱谦益,开了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威严。
“今天叫你们来,是为会试取士的事。这事关乎国运。朕要的是能办实事、敢扛事的干才,不是绣花枕头。”
他的目光扫过黄立极。“元辅,科举有法度,糊名誊录,朕不干涉。但法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今科策论,首重实务!”
钱谦益喉结动了一下,没敢接话。
崇祯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图》前,手指先点过西北旱区,又划向辽东。“流民要吃饭,东虏在磨刀。朝廷现在需要的是能治水、能屯田、能筑城、能算钱谷的人!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却只会空谈道德的,就算是程朱复生,也不能列在前面!”
他猛地转过身。“那些文风质朴,但字字句句都切中漕运、边备、匠作实际问题的卷子——哪怕辞藻平常,也给朕特别推荐上来!”
黄立极吸了口气,躬身道:“老臣明白陛下要的是经世致用之才。”他听懂了皇帝的决心。这次取士,不要华美的文章,要务实的策论。
钱谦益心里暗暗叫苦。他门下的吴伟业文章华美,本是状元的热门人选。若按“实务”优先,只怕前景不妙。
“牧斋,”崇祯看过来,脸上似笑非笑,“你执掌文衡多年,该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节。朕要的是能救火的人,不是吟风弄月的闲人。”
崇祯踱回御案边,指节敲了敲案上几份奏疏。“陕西河南易子而食,辽东的战报一天比一天急。你们说,是‘子曰诗云’能打退敌人,还是'钱粮兵甲'能养活百姓?”
他没再看两人,只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去吧。卯时开龙门,别误了时辰。”
黄立极和钱谦益躬身退了出去,脚步匆忙。
崇祯看着他们走远,心中起伏。吴伟业?钱谦益的好学生,未来的“江左三大家”?文章确实风流——可惜甲申之后,先降李自成,再事满清,就算晚年有什么悔意,也是大节有亏!这种三臣,也配当状元?
他想起另一幅画面:江阴城墙下,阎应元带领残民血战八十一日,城破时无一人投降。“八十日带发效忠,存大明三百里江山”——那才叫忠烈!还有吴易,在太湖一带率领白头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这些微末小吏,比满朝高官硬气何止百倍!
“这一世,朕绝不让明珠再蒙尘。”崇祯低声自语。他不能直接点名,但通过“重实务”的定调,黄立极自然会在落卷里找出真金。
殿外传来三声钟响,卯时到了。贡院街前,龙门大开。
吴伟业提着考篮,随着人流走进贡院。他想起钱谦益的叮嘱,胸有成竹。不远处,几个衣着朴素的士子默默排着队,其中一人眉目沉毅,正是阎应元。
晨光照亮了“为国求贤”的匾额。
几千里外的朝鲜平壤,此时则是另一番天地。
赵四骑在瘦马上,看着眼前这座城。
平壤他来过几次,一次一个样。城墙没变,王宫没变,可城里的气味全变了。
以往是死气沉沉,如今是一种蛮横的闹腾。
车马堵在道口,押车的后金兵挥着鞭子,用生硬的朝鲜话叫骂。路两旁搭满草棚,叮当的锤打声从里面传出来。远处新立的烟囱,冒着黑烟。
空气里混着马粪、汗臭和煤烟味。
赵四抽抽鼻子。他这海州守备,这回押一百几十大车粮草来交割。看着这景象,他心头有点得意。这热闹,这力气,都是大金的。他赵四,如今是这架硬邦邦的战车上一颗钉子了,前途无量啊!
行宫外,等着交令的官员排成了队。
赵四勒住马,让手下把粮车赶到一旁候着。他眯眼打量着那朱漆宫门。
这时,一队人走过来。穿着扎眼,袍子宽大,头发梳得古怪,腰挎长刀。
宫门前的礼官赶紧迎上,客客气气往里引。
旁边有后金的官在低声嘀咕。
“瞧见没?对马岛那边来的……”
“是那个什么宗家的人?”
“嗯,这次来的是家主。倭国这条线,总算是完全搭上了。”
赵四竖耳朵听,心里一动。连海外倭人都来攀交情?大金这声势,真是越来越骇人了。
交割完粮草,手续办妥,赵四心里松快。他揣好回执,想在城里转转,买点东西带回海州。
刚拐过街角,迎面撞上个人。那人穿着后金六品官服,低着头走得急。
两人差点撞个满怀。
“瞎了你的……”赵四骂到一半,停住了。那人也抬起头。
四目相对,都愣住了。
“赵四?”
“王……王把头?”
赵四瞪大眼。王金宝!原大明大宁炮厂的匠头!手艺顶好,脾气倔,没少受气。广宁溃败后就没消息,都以为他死了。
竟在这儿碰上,还穿上了这身官皮!
王金宝脸上也是又惊又疑,上下打量赵四那身守备号衣。“你小子……命够硬!没死在广宁?”
赵四嘿嘿干笑:“凑合活呗。王把头,你这是……发达了?”
王金宝扯扯官服,脸上露出一丝说不清是得意还是复杂的笑。“嗨,别提了。在明军那边,受够窝囊气!手艺好顶屁用?欠饷,挨鞭子,不如会拍马屁的龟孙!”
他指指身后那片叮当作响的工坊,声音高了些:“瞧瞧这儿!大汗识货!手艺好的匠人,顿顿有肉,立功了,真给官做!不玩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