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的奋斗! > 第249章 信心与洪流

第249章 信心与洪流(2/2)

目录

海州城内外,一片死寂。道路两旁的民房,门户紧闭。偶尔有胆大的从门缝里往外看,眼神里全是幸灾乐祸。

新任海州知州李杭,站在城门洞里,看着这支队伍启程。他身上穿着后金赏的六品官袍,官帽后也拖着根金钱鼠尾,在寒风中微微晃动。他脸色比几天前更红润了些。

前几天,平壤来了死命令。说是大汗有旨,要全力筹措军粮,限期完成。账册上百年来的积欠要追缴,而且宣布,从今往后,无论两班还是平民,有田就要纳粮,取消一切免税特权。

命令是莽古尔泰贝勒身边的汉人幕僚传达的。话说得客气,意思却狠辣:完不成定额,知州和守备,一起问罪。

赵四得了令,立刻像条疯狗般扑了出去。他手下那些剃了头的朝鲜兵,如今比真鞑子还凶。而且干活也积极——大金不光有军法无情,还舍得发饷!坐粮是每月一石米,饷是二匹常平布。比他们给李王当兵的时候足足高出一两倍!而且,还按时发,不拖欠,不克扣。

对他们而言,大汗就是比李王好!

精神头十足的朝鲜绿营兵毫不留情就闯进那些往日高高在上的两班府邸,抄家、锁人、用刑。海州城头,几天工夫就挂上了七八颗不肯合作或是交不出“积欠”的大户人头。

李杭则签署了一道道催粮抓人的文书。每签一个名字,就对大金更忠了一点。他读过圣贤书,知道这是在尽忠!

朝鲜王国,就坏在这些两班蛀虫手里!

赵四押着粮车走了,扬起一路尘土。

李杭转身往回走,脚步沉稳。街道两旁的民居门户紧闭,静得能听见自己官靴踩在冻土上的声响。这寂静,在他看来,正是海州百姓懂得分寸的明证——知道新朝法度森严,不敢随意喧哗。

他抬眼望去,几个刚剃了头的朝鲜男子正低头匆匆走过,脑后新编的辫子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见了他这身官服,几人立即退到道旁,躬身让路。

李杭微微颔首。这才是识时务的模样。

这刚刚征缴上来的粮米,正是大金天兵平定四方的根基。李杭心中默算着,海州一城便能交出这些,若朝鲜八道皆如此效命,何愁大金霸业不成?

他想起范文程先生前日的教诲:“天下大势,顺之者昌。李朝积弊百年,两班腐化,民不聊生。大汗吊民伐罪,正是要革除旧弊,开创新朝。”

是啊,李杭暗暗点头。从前在两班手下,赋税杂乱,贪腐横行。如今大金定下规矩,无论贵贱,按田纳粮,反倒清明。虽说手段严厉些,但乱世用重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几个穿着新式号衣的朝鲜巡丁列队走过,见他便整齐地行礼。李杭注意到他们脸色红润,显然这几日吃饱了饷粮。这比从前李朝时,连军饷都发不出的窘境,不知强了多少。

他稳步向前,官袍下的身子挺得笔直。这条路,他越走越坚定了。

二月初九,寅时末,紫禁城。

天色未明,春寒料峭。

文华殿后殿里,烛火通明。崇祯早已穿戴整齐,坐在御案之后,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首辅黄立极和礼部右侍郎钱谦益,身着朝服,垂手站在下首,看着都有些不安——他们马上就要入闱去主持会试了,皇上却突然召见,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与此同时,远在朝鲜。

赵四押送的粮队,在泥泞的路上走着,离平壤城还有一天路程。

一车车的粮食,从朝鲜各道各府县运出来,朝着平壤、汉阳方向汇集,变成后金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