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的奋斗! > 第248章 何以救灾?何以灭虏?京津大开发!

第248章 何以救灾?何以灭虏?京津大开发!(1/2)

目录

崇祯四年,正月初十。

紫禁城乾清宫。

刚刚从一场“真理大辩论”把钱谦益这伙嘴炮党打得找不着北的崇祯,坐在主位,脸上看不出啥喜色,眼神扫过下首坐着的几位大臣。

首辅黄立极,依旧是一副“立即献忠”的“忠模样”。

户部尚书毕自严,眉头稍稍展开了一些——在他的抠门和崇祯的开源的双重作用下,崇祯三年这个大灾之年,大明朝廷的财政居然出现了好转。

南七省加四川的折色收足了一百七十万两,全国的盐税收入“高达”一百八十万两(定额应该是二百五十万),八大钞关居然收了三十八万(主要是崇文门、河西务这两个北直隶钞关出现了大幅增收),折漕收了十二万,南七省加四川的辽饷加派收了近四百万!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收入,崇祯四年,户部进账的白银超过了八百万两!

这可是在陕西、山西、河南大旱,北五省(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折改色(粮食填充各地官库)和免除辽饷加派的情况下取得的。

而朝廷的户部的支出,在崇祯拿出了不少内帑贴补军费,北直隶的厘金也收到了二三十万用于军费,以及毕自严自己的抠门式管理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这就让大明的财政出现了久违的盈余!

如果要算上崇祯自己的“小账”,那大明的财政可就更有钱了

工部尚书李从心,坐得更直些,眼神里透着点期待——他现在可是经过多尔衮考验的功臣啊!天启的德陵是他负责修的,多尔衮这个发丘贝勒爷费了老鼻子劲儿,又是挖又是炸的,德陵地宫大门愣是固若金汤!

群辅兼左都御史孙承宗,眉头微皱,应该是在为朝鲜传来的消息忧心。

群辅兼兵部侍郎杨嗣昌则目不转睛地看着对面的钱谦益,跟看贼似的。

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穿着簇新的补服,腰板挺得直,脸皮更是厚如城墙——他这个“卫道子”,给崇祯这个“朱思文”一顿猛批,闹了个颜面扫地。但他也不捂着脸跑路,照样当他的大官儿!

毕竟,卫道子是卫道子,钱谦益是钱谦益。

礼部左侍郎徐光启今儿也来了,一脸平静,他也没参与之前的论战,这些日子都一门心思扑在京营炮厂里——孙元化出国访问了,炮厂的事情就由他接手了。

“都来了。”崇祯开了口,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年前那场大议论,诸位都辛苦了。”崇祯没绕弯子,“道理,越辩越明。废藩禁,开科举,这事儿,算是定了调子。眼下最要紧的,是拟定个切实可行的章程,把事情办起来。”

他目光落在钱谦益身上:“牧斋,礼部掌科举大典,这事儿,你怎么看?”

钱谦益像是早就等着这话,立刻起身,躬身一礼,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奏折。

“回陛下,臣与部堂同僚连日商议,草拟了几条章程,请陛下圣鉴。”他声音清朗,带着江南口音,“臣以为,宗室子弟久困高墙,学业难免生疏。若骤然与寒窗十载的天下士子同场竞技,恐失公允,亦有损天家体面。”

他翻开折子,一条条念下去:

“一,宗室子弟欲科举者,可免去县试、府试,由宗人府具结,直接参加乡试……”

“二,会试之中,可仿古制,为宗室单列少许名额,以示优渥……”

“三,宗室进士授官,当优于同科,以示皇家恩典……”

他每念一条,底下几个人的脸色就变一变。毕自严的眉头皱得更紧,孙承宗微微摇头,徐光启欲言又止。

这哪里是开科举?这分明是开个口子,让天潢贵胄骑着马冲进科场!寒门子弟还怎么玩?

钱谦益念完,躬身站在那里,等着皇帝发话。他心里头算计着,这章程一出去,那些清流言官,还有天下的读书人,不得炸了锅?到时候,压力自然就回到皇上这边。

崇祯心中冷笑——这是“用力过猛”,要“捧杀”啊!还好自己不是第一回当崇祯了,而且他还在汉东为人民服务三十多年,见太多了.钱谦益这号官员,其实没多少从政的经验,也不是基层卷出来的,那里是他的对手?

“牧斋先生,”他开口,语气平和,“你这番心思,朕晓得。是为宗室着想,怕他们落了面子。”

他话锋一转,声音沉了些:“可你这章程,不是给他们长脸,是打他们的脸!”

钱谦益一愣,抬起头。他和弟子门人商量了好几天的对策,怎么可能被天子一眼看穿?

崇祯看着他,目光锐利:“朕开这个禁,是要给太祖子孙一条自强之路,不是给他们修一条青云直上的捷径!免试?单列名额?优授官职?这不成了一群靠着祖宗吃饭的勋戚了?朕要这样的官做什么?”

他站起身,走到钱谦益面前:“一切规程,都比照着普通的士子来!该考秀才就考秀才,该中举人就中举人!中了进士,该候补就候补,该外放就外放!凭真本事吃饭,站到朝堂上才能挺直腰杆!”

他扫视一圈众人,声音斩钉截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