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卫天下之道,辩世间真理(2/2)
“治黄河,是堵着有用,还是疏导有用?”
不等二人回答,他便自答:“自然是疏导。‘开藩禁’这事儿,必须要做,又关乎国运,还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比治河更甚。若不先把道理在天下人面前辩个明明白白,不把各种私心、各种顾虑都晒一晒,一味强推,必定处处碰壁,事倍功半。”
“所以,”崇祯语气斩钉截铁,“朕意已决。下一期《皇明通报》,朕便以‘朱思文’之名,亲自撰文,回应卫道子!他要辩,朕就与他辩个透彻!”
牛金星闻言,急忙道:“陛下圣明!然……然陛下万乘之尊,亲自下场与臣子笔墨相争,是否……”
“是否失了体统?”崇祯接过他的话,微微一笑,“朕不怕。朕今日就要告诉天下人,这个天下,不是朕朱由检一人之天下,也不是士大夫的天下,它是天下人的天下!既然关乎天下人,那道理就越该放到天下人面前去讲!”
他看向牛金星:
“聚明,你即刻在报上开出‘读者评论’一栏!广纳天下士民来稿,无论赞同‘朱思文’还是拥护‘卫道子’,只要言之有物,不涉人身攻讦,皆可择要刊出!朕要让这道理,越辩越明!”
杨嗣昌沉吟道:“陛下胸怀四海,臣等拜服。只是……如此一来,难免杂音纷起,若有无知小民或被别有用心者蛊惑,出言悖逆……”
“朕既然敢开这个口,就不怕听不同的话!”崇祯打断他,“水至清则无鱼。朕要的,不是一个阳奉阴违,什么事儿都干不好的官场!朕要的,是一个能说话、敢思考、有活力的官场!只有这样,朕的种种新政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真正推行下去!”
他目光灼灼,看着两位心腹重臣:
“朕和他们讲道理,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明白,他们也是这天下的一份子!你们,杨卿,牛卿,乃至天下士农工商,都有一份!”
杨嗣昌和牛金星呆立原地。这番话,如雷贯耳,是他们读遍圣贤书、历经官场沉浮也未曾听过的道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话,好像不大合乎朱明祖制啊!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心中震撼莫名,良久之后,才躬身应道:
“臣……谨遵圣谕!”
崇祯点了点头,转身望向窗外渐沉的夜色。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由他亲手掀起。
而他坚信,真理,终将越辩越明。
……
差不多同一时辰,几千里外的朝鲜汉阳,却是另一番天地。
昌德宫的偏殿里,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股子浸入骨髓的阴冷气。
黄台吉斜倚在铺着貂皮的主位上,半眯着眼。范文程、宁完我几个汉臣,还有朴昌范、韩润几个朝鲜大臣,都垂手躬身站着,连呼吸都压得极轻。
范文程斟酌着字句,正禀报着“朝鲜恩科”的章程:
“大汗,恩科章程已拟妥。为免节外生枝,臣意……此次考试,或可只考经义八股,不试策论。八股格式严谨,不易藏奸,可防那些朝鲜士子在文章里暗藏悖逆之言,抒发故国之思。”
他这话说得小心,是典型的奴才心思:求稳为上,杜绝一切隐患。
黄台吉眼皮都没抬,手指轻轻敲着扶手,忽然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低笑。
“不试策论?”他慢悠悠地坐直身子,目光像刷子一样扫过范文程,又扫过
“范先生,你呀,总是想着堵,想着防。”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压人的分量,“防得住他们的笔,防得住他们的心吗?”
他站起身,踱到殿中,炭火的光将他高大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摇曳如同鬼魅。
“八股文章,不过是敲门砖,能看出什么真心思?孤要的,不是只会背圣贤书的木头人。”
他停在朴昌范面前,俯视着那颗几乎要磕到地上的脑袋,声音陡然转厉:
“孤开恩科,是给他们一条上进的路,顺便还要看看,这些人里头,谁是真心归顺,谁是面从心不服!”
他猛一转身,对范文程下令,字字如铁:
“传孤旨意:朝鲜恩科,策论要考,而且必须考!题目就给他们定死——‘论忠君顺上之道’!”
他脸上露出一丝残酷的笑意:
“让那些读书人,亲手写,亲口说,要怎么忠,如何顺!孤倒要借着这场考试,看一看,哪些人脑后有辫子,心里却没有辫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