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活路与绝路(1/2)
崇祯三年腊月的北京,干冷干冷的,没有什么兆丰年的瑞雪,看着就叫人发愁。
可在这北京城西北,海淀的清华园里,却是另一番“勃勃生机”的光景。
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在给大明访欧使团兼大明欧罗巴贸易公司的商团送行——一个团,两块招牌!
对大明内部来说,这就是个平平无奇的商团。
而出了大明,那就是正儿八经的使团,代表天朝上国对欧洲各国王公贵族的友谊.当然了,顺便还要卖他们一些大明特产,什么瓷器、丝绸、茶叶、白糖、漆器——这是郑芝龙从日本订的货,不过也打上了“大明宫廷制造”的标签,属于贴牌货。
底下坐着的人,一个个都是表情复杂,有点期待,更有点忐忑。
主位左下首第一个,是特旨新授了“钦差出使西洋正使”衔的尤世威。一身绯色麒麟补子公服,腰束玉带,也盖不住他行伍里带出来的那股悍气。
昌平那仗,他其实打得挺好,但却因为天启爷让人倒了斗,所以被一帮清流天天骂,搞得灰头土脸,前一阵请辞了。崇祯也没有慰留,而是给了他一个出洋的差。
当然了,这个差也是个“两面差”,出国后是天朝上使,但在国内得低调因为崇祯压根没有把出使欧洲的事儿拿去“过会”,尤世威的“钦差出使西洋正使”外廷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是装不知道。
紧挨着尤世威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站得端正,眼神清亮,透着精干。他是使团或者叫商团的财务主管!
这次出使差不多就是“朝贡贸易”的逆向版,不是人来,而是大明这边自己去,但是买卖做的极大,要成了,那就是上百万两的利润!必须有个自己人管着财务。
对面坐着孙元化。他当工部主事、京营炮厂主事有些日子了。使团里,就他真懂泰西的火器、语言。
再往下,是杨天生和丁学文。两人都穿着参将的武官袍服,坐得端正。杨天生是郑芝龙的人,丁学文代表刘香,出国后就管商务谈判,去签个什么通商条约的。
最精神的是杨七。他一身琉球水师副将的官袍,衬得人身形挺拔,面容精悍,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这次的“出使船队”都归他统带,到了欧洲就是大明海军上将了!
堂内安静,崇祯没动筷子,其他人也都规规矩矩坐着。
“都放松些。”崇祯开口了。“今日是家宴,给你们饯行。”
他端起面前温好的金华酒。
“这第一杯,”崇祯的目光落在尤世威脸上,“尤卿,朕敬你。”
尤世威立刻起身,双手捧杯:“臣不敢!”
“你担得起。”崇祯看着他,“昌平血战,卿有功于国。此番西行,数万里波涛,吉凶难料。你是我大明的将军,是使团的正使。到了那些番邦异国,你的腰杆,就是大明的脊梁。要让彼辈见识天朝上将的威仪。”
这话说得重。尤世威心头一热,猛地仰头把酒灌了下去,辣得他眼眶有些发潮。“臣……定不辱国格!”
崇祯点点头,示意他坐下。
王承恩悄步上前,无声地给空杯续上酒。
崇祯看向孙元化。“孙先生。”
孙元化起身:“臣在。”
“你是明白人。”崇祯语气缓和了些,“火铳、火炮、战舰的图样,凡是泰西有而大明无的,利于军国的,千方百计,给朕弄回来。书籍、匠人,能请则请,能买则买。不要吝啬金银。”
“臣明白。”孙元化躬身,“定当竭尽全力,为我大明取回真经。”
“好。”崇祯转向王承恩,“王伴伴。”
“奴婢在。”王承恩上前半步。
“朕的内帑,这次是出了本的。”崇祯说得直接,“使团一应花销,都走‘大明欧罗巴贸易公司’的帐。你是掌总的,账目要清,一月一报。售卖货物所得,用于采买,盈亏都要明晰。回来要分红,这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王承恩眼神专注,深深一躬:“皇爷放心,奴婢晓得。定然记好账,管好钱,让这生意做得长长久久。”
最后,崇祯的目光落在了杨天生、丁学文和杨七身上。
三人即刻离席,跪倒在地。
“起来说话。”崇祯抬了抬手。
三人应声起身。
“海上和商贾的事,你们是行家。”崇祯语气平稳,“船队带的丝绸、瓷器、茶叶、白糖,一小部分是国礼,大部分是货。到了地方,怎么卖,卖给谁,你们和当地的商会、官府去谈。告诉他们,大明天子开恩,准其至天津、扬州、上海、宁波、泉州、广州、香山等七口通商。大明的货好,不怕没人要,他们的货,只要是好东西,大明也要。要把这自由贸易的路子,给朕趟开了!”
杨天生和丁学文抱拳,眼中闪过海商见到巨利时特有的精光:“末将遵旨!定将皇上的天恩,宣示西洋,把这商路打通!”
崇祯看向杨七。
“杨副将。”
杨七声如洪钟,抱拳道:“末将在!”
“二三十条船,上下几千号人的性命,还有大明的国运,朕就交到你手上了。”崇祯盯着他,目光锐利,“航线要摸熟,风云要测准。遇有险情,准你临机决断!首要之责,是护得使团周全,把这支船队,全须全尾地带出去,再平平安安地带回来!”
杨七咧嘴一笑,露出白牙,带着股海上汉子特有的豪气:“陛下放心!有杨七在,船队在!定叫那些红毛番鬼,也见识见识咱大明水师的威风!”
交代完毕,崇祯再次举杯。
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尤世威的坚毅、孙元化的专业、王承恩的忠诚、杨天生和丁学文的热切、杨七的豪悍。
他沉默了片刻,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
“记住!你们脚下甲板所至,即为我大明之疆域!你们眼中所见新知,即为我大明之财富!朕,和这大明的亿万生民,等你们回来!”
“臣等(奴婢、末将)——万死不辞!”
众人轰然应诺,仰头饮尽了杯中酒。烈酒下肚,烧起一团火,驱散了最后一点不安和寒意。
宴毕,众人叩首告退。
崇祯独自走到挹海堂的窗前,望着外面碧蓝如洗的天——今冬的北京,天旱少雨!
方化正悄步走近:“皇爷,风大,当心着凉。”
崇祯没回头,过了半晌,才轻声问:“化正,你说,朕这步棋,走得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