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周王:张献忠,你真是太忠了!(2/2)
汉子凑近了些,压低了些声音,却依旧带着一股豪气:“粮有的是!不在陕北,在河套!俺在那边有庄子,麦子堆得吃不完!就怕你没本事运过来!”
周王心头大震。河套?他只知道那边是蒙古人跑马的地方,乱得很。而且路也远啊,几百上千里运粮,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汉子见他不信,唾沫星子都快喷到他脸上:“老哥,俺看你像是个明白人,跟你说实话!这大明的官府,靠不住!啥粮票?糊弄鬼哩!粮是老天爷赏的!这贼老天不给下雨,断下来,一年到头不下雨,到了秋天田里也都是麦子,那才叫活路!你在这,守着这破粥棚,能救几个人?”
周王沉默了。这番话,像锤子一样砸在他心上。他一路从开封到西安,再到这延安,看到的尽是官府的无力、胥吏的贪腐。这汉子话糙,理却不糙。
“河套……那边不是蒙古人的地方吗?安全吗?”周王忍不住问,他发现自己竟然有点被说动了。
“球!蒙古人早让高闯王打趴啦!”汉子一挥手,“如今河套,谁有粮食有刀把子,谁就是爷!俺们在那儿,自己建寨子,自己守!比在这受官府的气强一百倍!”
他看着周王,语气带着几分蛊惑:“朱老哥,看你也不是寻常人。要有路子,不如跟俺合伙干!把人也往河套拉!到了那儿,有粮食,有地盘,活人无数,那才是大功德!比你这小打小闹强多了!额也不叫你白忙活,额可以拿麦子和你换能生养的女子,能做活的汉子,三石麦子换一个.中不?”
这不是贩卖人口吗?
周王听完对方的条件,心里翻江倒海。他自幼读圣贤书,讲究的是忠君爱国,守土安民。对于把人口捣腾去大明王法能管的地界外面去,是非常抵触的。可现在陕北那么多灾民,他能搞到手的粮食实在又有点少。更可怕的是,现在已经是寒冬腊月了,陕北这边.没什么雪啊!
瑞雪兆丰年.没有雪,意味着什么?
罢了,还是打听一下吧!
两人竟站在风沙里,聊了有一炷香的工夫。从陕北的旱情,聊到河套的水利,从官府的弊政,聊到塞外的屯田。更聊到了如今口外蒙古部落的武力衰退
周王发现,这看似粗豪的汉子,对如何组织生产、如何管理流民、如何开拓塞北,竟有一套实实在在的土办法,比许多官员的空谈强得多。
看来,他在塞北河套的田庄是真实存在的,绝不是个大骗子。
周王心里竟生出几分惺惺相惜之感。这等人杰,若在治世,或可为良将能臣不过如今这般,也算是变着法的在为大明尽忠啊!
陕北的饥民少一个,潜在的反贼不就少了一个?
眼看日头偏西,汉子要走了。他冲周王一抱拳:“朱老哥,今日聊得痛快!俺得走了,还要赶路回河套!”
周王也郑重还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下朱恭枵,开封人氏,在延安府的陕北粮管总所做事。还未请教员外高姓大名?”
汉子哈哈一笑,声若洪钟:“俺姓张,名献忠,陕北定边人!朱老哥,你这朋友俺交了!后会有期!”
张献忠!好名字,为大明献忠啊!
周王看着张献忠翻身上马的矫健身影,忽然朗声说道:“献忠,献忠……张贤弟,你此番带领百姓去河套觅活路,不拘一格,活人无数,这才是真正地为大明献上忠诚啊!”
张献忠坐在马背上,听了这话,明显愣了一下,扭头深深看了周王一眼,随即咧嘴大笑,露出两排白牙:“承老哥吉言!走啦!”
他一扬马鞭,带着手下和一群愿意跟他走的青壮流民,卷起一股烟尘,向北而去。
周王站在原地,久久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风吹起他的衣角,黄土落了他一身。
“王爷?”护卫轻声唤道。
周王回过神,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他转身,对护卫道:“回城。”
回到临时设的行辕,倪元璐早已焦急地等在那里。见周王回来,忙迎上来:“王爷,您可算回来了。方才城中……”
周王摆摆手,打断他:“少司农,不必说了。本王都看到了。”
他走到案前,拿起茶杯,手却有些微微发抖。他喝了一口冷茶,定了定神,对倪元璐说道:“少司农,今日城外,遇见一奇人。”
“奇人?”
“嗯。”周王目光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其言虽粗鄙,却道出了一个道理。堵不如疏,移民实边,或许……才是缓解这陕北大旱的根本之法。一味地在此地赈济,如同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倪元璐有些诧异,不明白王爷为何出去一趟,想法变了这么多。
周王没有解释遇见的是谁。他只是喃喃自语,又像是说给倪元璐听:“若是河套真能开垦出良田万顷陕北的饥民,不就多了一条真正的活路?咱们陕西粮管总所手里头,就能真正掌握一大批粮食!”他忽然一拍桌子,“少司农,开春后,孤得走一趟河套,亲眼见见那边的万顷良田!”
几乎同时,几千里外的紫禁城。
乾清宫的暖阁里,崇祯皇帝正看着一份刚从大同来的六百里加急军报。
是孙传庭的奏疏。详细禀报了收复归化城(库库和屯)的经过,并附上了一本厚厚的《经略土默特川疏》。里面详细列举了土默特川的可垦之地、水草之利,建议从山西、陕西移民实边,设立军屯,将其建成屏藩京师、滋养九边的战略基地。
崇祯看得眼神发亮。他放下奏疏,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从延安划到归化城,再到更西边的河套地区。
“西北的活路,终于找到了”他稍稍吐了口气。
活路是找到了,但要走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