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大明真正的敌人!(第四更,八点上(2/2)
司礼监太监尖细的唱名声,把他从冰冷的思绪里拽了回来。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定了定神,目光投向丹陛之下。
苏泰太后穿着一身宝蓝色的蒙古袍子,头上戴着高高的“顾姑冠”,脸上带着悲戚和恭顺。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用绣金襁褓裹着的婴儿。在两名侍女的搀扶下,她走到城楼正前方,依着汉人的礼节,深深地跪拜下去,三跪九叩。
通事官在一旁高声翻译着她的陈词,声音带着哽咽:“……妾苏泰,感念大皇帝陛下天恩,为我夫虎墩兔汗复仇雪恨……我插汉部众,愿永世归附大明,为大皇帝守好北疆,永为藩屏……”
崇祯向前迈了一小步,清了清嗓子,大声道:
“尔等诚心归化,朕心甚慰。赐尔子名为——阿勒坦·彻辰!望其如金子般忠诚,如星辰般睿智,永佑大明北疆安宁!”
“……阿勒坦·彻辰!”通事官高声用蒙语重复道。
更大的欢呼声再次响起。
……
夜色笼罩了紫禁城。
白天的喧嚣彻底散去,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像一块冰冷的玉盘挂在墨蓝色的天幕上,清辉洒满宫殿的琉璃瓦,也透过窗户,漏进乾清宫的西暖阁里。
崇祯已经换下了那身沉甸甸的衮服,只穿着一件寻常的蓝色的便袍,靠在软榻上,眉宇间是卸去伪装后、浓得化不开的疲惫。
这些日子前方的将士只需要浴血奋战,而他这个皇帝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王承恩悄无声息地添了第三次茶水,忍不住低声道:“皇爷,一天没正经用膳了,御膳房备了月饼和几样小菜,您多少用点儿?”
崇祯摆了摆手,没说话。
这时,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刘月英和杨玉娇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刘月英手里端着一只小小的白玉碗,里面是参汤,热气袅袅。她走到崇祯身边,柔声道:“皇上,参汤还温着,您喝一口,提提神。”
崇祯没接参汤,目光却落在杨玉娇手上。
杨玉娇捧着一个紫檀木的托盘,上面铺着明黄色的锦缎。锦缎上,放着几个烤得焦黄、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裂开、露出里面金黄瓤肉的东西。一股朴实的、带着焦香的甜味,在暖阁里弥漫开来,冲淡了熏香的气息。
“这是……”崇祯坐直了身子。
“回皇上,”杨玉娇声音清脆,带着点小小的得意,“这是妾在西苑皇庄里,亲手种出来的番薯。今儿个刚起的,趁着新鲜,烤了几个,您尝尝?”
崇祯伸手拿起一个。番薯还烫着,他下意识地在手里倒腾了一下。粗糙温热的外皮,裂口处冒出丝丝热气,那股甜香更浓了。
他慢慢地剥开焦硬的外皮,露出里面软糯、金黄的薯肉。咬了一小口,在嘴里细细地嚼着。很甜,是一种质朴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甘甜。
他咽下这口薯肉,看着手里的东西,又抬眼看了看窗外那轮冰冷的圆月,像是在对刘月英和杨玉娇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月饼是甜的,是给人看的。这薯瓤瓤也是甜的,是能救命的。”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
“朕今日赢了面子,得了万民欢呼。但愿……来年今日,这玩意儿,能帮朕赢回里子。让北地的百姓,能多吃上一口甜的……活人无数。”
暖阁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崇祯几口把那个不大的烤番薯吃完,用旁边温热的巾帕擦了擦手和嘴角。他转向一直垂手侍立在旁的王承恩,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淡然,吩咐道:
“明日,秦王和衍圣公不是要入宫谢恩么?赐宴就摆在西苑。吩咐御膳房,不必预备那些山珍海味、月饼瓜果了。”
王承恩赶紧躬身:“是,皇爷。那……预备些什么?”
崇祯指了指杨玉娇托盘里剩下的那几个烤番薯。
“就让杨妃,将她种的那一垄番薯,都起了。烤得透透的,管够。”
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
“让他们也好好尝尝这‘鲜’。”
王承恩心里猛地一跳,头垂得更低,恭谨地应道:
“奴婢……遵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