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的奋斗! > 第217章 八里桥血战(上) 血肉磨盘(第二更

第217章 八里桥血战(上) 血肉磨盘(第二更(1/2)

目录

第217章八里桥血战(上)——血肉磨盘(第二更提前到稍后)

崇祯三年,七月十五。天刚蒙蒙亮,通惠河上罩着一层薄雾。

八里庄棱堡像一头沉默的巨兽,趴在北运河畔。土墙上插着的旗帜被晨风吹得扑啦啦响。堡内堡外,静得只剩下兵甲偶尔碰撞的轻响。

卢象升一夜未眠,眼里带着血丝,但腰杆挺得笔直。他手按着刀柄,在棱堡的土墙上慢慢走着。露水打湿了他身上的青袍,他也浑不在意。

“抚台,进点食吧。”中军官踩着木梯上来,递过俩热气升腾的肉包子——这是今儿卢象升指挥下的全军统一的战前早饭。包括他自家拉扯出来的五千顺天练军,崇祯派给他的御前军的中、后二军(约两万人),孙祖寿的两万蓟镇军,还有其他助战的顺天乡勇、民夫们,今儿早上都吃这个。

这一世,崇祯到如今是真没亏待过底下那些保他江山的大头兵!

卢象升也真是饿了,接过包子,几口吞下一个,然后又是另一个。他抹了下嘴,又望向西边。薄雾后面,后金大营的人喊马嘶声隐隐传来,像开了锅的粥。

“黄台吉饿疯了。”卢象升声音不高,却很沉,“今日,必是死战。”

他摆在八里庄、通惠河一线的能战之兵,加上陛下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两万御前亲军,也不过两万五六。对面,至少是黄台吉四五万红了眼的饿狼。

可他心里有底。陛下将京城安危都系于此战,这份信任,他卢象升得扛住。脚下这座一夜之间立起来的棱堡,还有沿着通惠河拉开的防线,就是他为黄台吉备下的棺材。

“周副将!”

“末将在!”一个顶盔贯甲的将领快步上前,正是御前亲军副将周遇吉。他脸上带着风霜刻出的纹路,眼神像刀子一样。

“这八里庄,是饵,更是钉子。”卢象升指着堡外新挖的壕沟,交错埋设的拒马,“一百门将军炮,六门六斤炮,都交给你。任他鞑子来多少,都得给我砸碎在堡前!尤其是披重甲的,用炮子招呼,别省弹药!”

“末将明白!堡在人在!”周遇吉叉手领命,声音斩钉截铁。

卢象升又看向另一个年轻将领。“李副将。”

“末将在!”御前军后军副将李长根嗓门洪亮。

“你的任务最要紧,也最险。二十四门四斤炮,六十门将军炮,还有两营骑兵、二十四哨步军,都藏在东岸。给老子把招子放亮!鞑子不过桥,天塌下来也不许动!鞑子过半,听我号炮为令,就往死里打!一把掐断他!”

“得令!定不叫一个鞑子漏网!”李长根用力捶了下胸甲。

安排停当,卢象升又望向通州方向。孙祖寿的蓟镇兵,也该就位了。他这里打得越狠,血流得越多,黄台吉才越信,孙祖寿那背后一刀才越致命。

西岸高坡上,黄台吉的脸色阴沉。

他举着单筒望远镜,死死盯着那座八里庄棱堡。灰黄色的麻包墙,几个凸出的尖角,看着就碍眼。

“一夜城……卢象升,倒有几分急智。”他放下镜子,声音冷硬。

范文程跪在稍后一点的地方,头几乎埋进土里,身子微微发颤。他弟弟范文寀前日被明军阵斩,尸骨无存。

“大汗,”旁边的扬古利忍不住开口,“南蛮子这寨子邪性,硬碰硬怕是不值。不如……”

“不如什么?”黄台吉猛地扭头,眼珠子通红,“不如退兵?退回沈阳去,告诉老弱妇孺,咱们空着手回来,这个冬大家一起挨饿?!”

他马鞭指着通州方向,声音嘶哑:“粮食!布匹!药材!都在那儿!打下了通州,咱们,不,应该是你们这些包衣奴才才能活!打不下,今年冬天,至少得饿死三成包衣奴才.”

他喘了口粗气:“卢象升……他想学司马懿,据守这狼崽子窝当老乌龟,耗死孤这个诸葛亮!”

他脸上露出一丝狞笑,指着八里庄和八里桥之间空旷的地带:“不过嘛,这卢象升还是差了点火候。八里庄离八里桥太远,首尾难顾。他把主力放在庄子里,桥那边才几个人?这是自寻死路!”

“传令!”黄台吉声音陡然拔高,“第一波,让汉军旗和包衣上!给朕猛攻那个棱堡!声势要大,要让卢象升觉得朕要拼命了!”

“嗻!”

“扬古利!”

“臣在!”

“你带着咱满洲真正的巴图鲁,还有蒙古善射之士,准备好。等南蛮子的心思都被棱堡吸过去,你看准八里桥!那桥,就是通州的门户!给朕夺下来!”

“奴才明白!”扬古利眼中凶光毕露。

黄台吉重重拍他的肩:“破了通州,孤许你部先挑三日!”

紫禁城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乾清宫西暖阁,窗户开着,隐约能听到极远处传来的闷雷似的响动。

崇祯穿着一身半旧的蓝色团龙便袍,坐在案前。桌上堆着奏本,他正拿着一本刘月英刚刚整理好的“抄底账目”,看得仔细。

王承恩轻手轻脚地进来,替崇祯送来了刚刚泡好的“枸杞红枣菊花茶”。“皇爷,通州那边……动静不小,响了有一阵了。”

崇祯“嗯”了一声,头没抬,朱笔在折子上划了一下。“卢象升在干活儿呢。听着声儿,劲儿使得不小。”

他批完那本,放下笔,端起茶杯吹了吹气。“孙祖寿那边,有信儿没?”

“回皇爷,还没有。不过算着时辰,蓟镇的兵应该到位置了。”

崇祯点点头,啜了口茶。“魏伴伴那边,城南那几块地的事,怎么样了?”

王承恩愣了一下,忙道:“魏公公昨日回话,说还算顺当,就是有些大户,还在掂量。”

“告诉他们,别掂量了。”崇祯语气平淡,“等城门闭了,他们就甭卖了,在北京城里安安稳稳呆着算了。”

这时,一个小太监在门口探头。王承恩过去低语几句,回来禀道:“皇爷,几位阁老和兵部尚书在午门外跪着呢,说是听闻战事紧急,请皇爷速闭九门,下诏天下勤王。”

崇祯闻言,嗤笑一声。“闭门?勤王?哪有那么严重?”

门要闭了,还怎么抄底?现在正是“大明空头”们急着跑路的关键时刻,把门一关,空头都关住了,只能当死多了!

至于勤王那些勤王军在家踏实呆着就好。可别勤王路上因为缺少军粮军饷,一不高兴起义了!上一回己巳之变的时候,就反了不少勤王兵。李自成就是那时候反的!

所以这个“王”.不要他们勤,“王”现在会收议罪银,会帮朝鲜李王卖国,会吃海贼娘的软饭,还会接着鞑子入关的机会抄底!本事可大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东南方。“你去告诉他们,安心便是。北京城,朕心里有杆秤。北面东面的门关了,其他门照旧。谁再敢妖言惑众,搅乱民心,朕就用他的脑袋,来安军民的心。”

“奴婢遵旨。”王承恩躬身退下。

崇祯独自站在窗前,远处的炮声似乎密了些。他脸上没什么表情,转过身又去继续看“抄底账”了——在他看来,这才是关键!

大明的生产力,是足够压倒后金那种需要消耗人口才能维持的战斗力的——关键是,他得有银子!有银子,才能把大明的生产力挖掘出来,转化成战斗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