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孙传庭,出击!(第三更)(2/2)
“传令全军!取消休整,明日四更造饭,五更祭旗,兵发桑干河黄沙滩!”
“得令!”曹文诏轰然应诺,转身就往外走,去传达命令。
孙传庭又看向书记官:“立刻拟写六百里加急奏章,飞报北京,呈送陛下!奏明东虏筑垒之险恶用心,及本督为挽救危局,不得已提前出兵之缘由。请陛下圣鉴!”
命令一下,整个“火车兵”大营,如同沉睡的巨兽,骤然苏醒。
低沉的号角声此起彼伏,旗牌官骑着快马,在各营之间奔驰传令。士兵们从营房中涌出,军官的吆喝声,刀枪碰撞声,车马辚辚声,瞬间汇成一股紧张的洪流。
孙传庭和曹文诏并肩走出大帐,开始巡视营盘,做最后的战前检查。
他们先来到车营。只见一辆辆偏厢车整齐排列。士兵们正在仔细检查车轮、车轴,给骡马喂食精料。一些铳手在擦拭斑鸠脚铳长长的枪管,另一些士兵则将一窝蜂的火箭筒仔细捆绑固定在车架上。
曹文诏走到一辆车旁,拍了拍结实的车厢,对身边的士兵笑道:“这榆木疙瘩,鞑子的马刀可啃不动!”
一个老兵咧嘴一笑:“总爷放心,咱这车城结起来,保管让鞑子撞得头破血流!”
孙传庭点点头,又走向骑兵营地。御前军骑兵营的士兵正在备鞍,检查马具。曹文诏特意在李鸿基那哨燧发手枪骑兵前停留片刻,查看他们腰间皮套里那短粗精悍的火器——这三个月,李鸿基麾下的燧发手枪骑兵又“进步”了,从一骑一枪,进步成了“双枪兵”,人数也增加到四百。
“鸿基,你这‘短火铳’,关键时刻要给老子冲得上去,响得起来!”曹文诏叮嘱道。
李鸿基抱拳躬身:“标下明白!定不辱命!”
接着,他们来到一个隶属御前军的火器营。六门崭新的六斤青铜炮已经挂在骡马身后,炮身擦得锃亮。这种六斤炮是四斤炮的升级版,是京营炮厂用上等的青铜铸造,威力甚大。
在炮队旁边,御营的长枪兵、刀牌兵和鸟铳兵正在检查武器,颇为严整。
最后,他们巡视了庞大的辅兵队伍。这些大同籍的辅兵,装备虽不如战兵,但队伍井然有序。运粮的大车排成长龙,车上满载粮秣和弹药箱。许多辅兵肩扛铁铲、铁锹,步步为营、堡垒推进,就得靠他们的一铲一锹。
孙传庭看到几名辅兵正在检查几门带有炮车的轻便铁铸将军炮,这种炮重约三百斤,能发射三斤左右的铅弹,是眼下能为车营所用的最合适的随行野战炮。
这些炮是从大同镇库房中挑选出的老炮,虽非新铸,但质量尚可,用来打实心弹得悠着一点,不过打霰弹是不担心炸膛的,火力也是虎蹲炮那种“小胖墩”比不了的,每个车营都配备了十六门。
孙传庭走过去,拍了拍冰冷的炮身,问一旁的炮队官:“这炮,演练时可曾试过?”
炮队官赶紧回答:“回督师,试过了!用骡马拖曳,能跟上车队。打实心弹不敢多装药,只能打三百步,若虏骑冲近,换装霰弹,一炮能扫清一片!”
孙传庭点点头:“好,够用了。此炮是我车营的锐矛。临阵时,务必将它们部署在车阵的关键处,让鞑子尝尝咱大明炮火的厉害!”
巡视途中,他们听到不少士兵围在一起,听识字的人念《皇明通报》上关于朝廷开设贸易公司、太子即将诞生的消息。士气高昂,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和对朝廷新政的支持。
这一套是崇祯“想出来”的,称为“教员下队”——就在选一些粗通文墨,能说会道的官兵,进行短期培训后,授予“教员”职位,拿百户的俸禄,放下去给兵士们“讲道理”。
夕阳西下时,整个大营的战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孙传庭和曹文诏登上一处高坡,俯瞰着这片庞大的军营。炊烟袅袅升起,饭食的香气弥漫开来。但在这片看似平和的景象下,是压抑不住的肃杀之气。
曹文诏望着北方逐渐暗淡的天际线,低声道:“部堂,此战若胜,北疆可安数年。”
孙传庭双手负后,寒风吹动他的袍角。
“数年?”他轻轻摇头,语气却异常坚定,“此战,非为安数年。是要告诉黄台吉,告诉天下人,大明筋骨犹在,锐意进取之心未死。自此以后,攻守之势,该易形了。”
夜幕彻底降临。
营地里点燃了无数篝火,但很快又按照命令逐一熄灭,只留下必要的照明。士兵们按照编制,井然有序地回到营帐休息,养精蓄锐。
黑暗中,只能看到巡逻队火把移动的光点,听到远处传来的刁斗声。
一辆辆偏厢车、一门门火炮,在夜色中静静地伫立着,如同蓄势待发的猛兽。
孙传庭和曹文诏最后巡视了一圈,回到中军大帐前。
“都安排妥当了?”孙传庭问。
“妥当了。”曹文诏答道,“各部皆已待命,只等天明。”
孙传庭抬头,望向北方漆黑的天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