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的奋斗! > 第197章 勃勃生机,万物竞发(求订阅)

第197章 勃勃生机,万物竞发(求订阅)(2/2)

目录

郑一官闻言大喜,立即谢恩——他刚才可是把与日本的交涉之事,也都归于这个“特许贸易公司”了!下回再去见德川将军,他可就是和将军大人平起平坐的大明郡王兼大明国使了!

崇祯点点头,对牛金星道:“牛卿,今日所议,关乎国策,要详实记录。刊于那《皇明通报》之首,让天下臣民都知晓,朝廷有新举措,大明有新气象!”

“臣遵旨!”牛金星激动地应道。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同镇,却是另一番光景。

天色暗了下来,塞外吹来的北风吹出了鬼哭狼嚎的感觉。可城外新设的车营大营里,却热气腾腾。

一队队兵士,排着整齐的队列,挨个从辎重官那里领年夜饭的犒赏。大块的炖肉,白面馍馍,甚至每人还有一小碗烧刀子。欢声笑语,驱散了边塞的寒意。

兵部侍郎衔、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孙传庭,和大同总兵官曹文诏,并肩在营中巡视。

看着精神头十足的兵士,摸着冰凉的炮管,曹文诏咧开大嘴,笑道:“部堂,看着这帮小子,再看看这些家伙事,末将这心里,算是踏实了!现在,就盼着开春雪化,好好跟黄台吉碰一碰!”

孙传庭神色依旧沉稳,但眼中也难掩欣慰:“练兵千日,用兵一时。这车营战法,关键在于结阵、行军、火器配合。如今看来,只是稍远成效。只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出塞百里,解一个镇海堡之围还是可以做到的。”

他望向北方漆黑的夜空,语气坚定:“也让那虏酋知道,我大明,不是他想捏就能捏的软柿子!”

离大营不远的大同镇守太监衙门里,却是另一番气氛。

厅内烧着炭盆,温暖如春。提督净军太监、钦差议和使刘应坤,穿着一身簇新的蟒袍,正与一个穿着满洲服饰的汉人文士对坐饮茶。

那人正是黄台吉麾下的汉人谋士,范文程。

“范先生,尝尝这新到的龙井。”刘应坤笑眯眯的,像个和气生财的富家翁,“这大过年的,还要先生奔波,辛苦了。”

范文程拱手,笑得也很客气:“刘公公言重了。能为两家和议奔走,是在下的荣幸。只是不知,贵朝陛下,对于我大汗提出的议和条件,考虑得如何了?”

“哎,不急,不急。”刘应坤摆摆手,“此等大事,岂是三两日能定的?我家皇上,是真心想息兵罢战,让百姓过几天安生日子。可有些事情,也得细细斟酌不是?比如那苏泰福晋……”

两人言语来往,面上带笑,底下却是机锋暗藏。

河套草原上的风,比大同更烈。

积雪覆盖的荒原上,两个营地遥遥相对。一边是临时用大车、帐篷围起来的流民营,饥寒交迫的人们蜷缩在篝火旁,眼神麻木。另一边,是星星点点的蒙古包,隐约能听到马匹的嘶鸣。

高迎祥裹紧了一件破旧的皮袄,哈出的白气瞬间成霜。他身边跟着侄子高杰,还有几个精悍的弟兄。

“叔,真要去?”高杰按着腰间的短刀,有些不放心。

“不去咋整?”高迎祥望着远处蒙古包隐约的火光,声音沙哑,“抢来的粮食快吃完了。这伙蒙古人堵在这里一个月了,不打一场,就得谈一场。打,咱们现在这点人马,够呛。”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是福是祸,总得去闯一闯。待会儿机灵点。”

一行人踏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那片未知的营地。

“铛——铛——铛——”

北京城内,钟楼的钟声敲响了子时正刻。崇祯二年过去了,崇祯三年正式来临。

紫禁城中,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各宫各院,也都燃起了烟花,照亮了夜空。

已经从清华园回宫的崇祯独自走到乾清宫的廊下,望着夜空中不断绽放的烟花,久久不语。

一件厚实的貂皮斗篷轻轻披在了他的肩上。崇祯回头,只见周后正挺着隆起的腹部,眉眼温柔地看着他。

“皇上,时辰不早了,寒气重,回殿里歇着吧。”周后的声音轻轻的,带着关切。

崇祯握住她有些冰凉的手,将她往身边带了带,一同望向被烟火映亮的夜空。“朕不冷,倒是你,身子重,别着了风寒。”

他顿了顿,目光从夜空转向周后圆滚滚的肚子,伸手轻轻抚上,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和罕见的温柔:“皇后,朕知道,你肚子里这个,一定是个儿子。”

周后脸上泛起红晕,依偎着皇帝:“妾也盼着能为皇上诞下嫡皇子。”

“不是盼着,是定然。”崇祯的语气斩钉截铁,仿佛在宣告一个既定的事实,“朕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朱慈烺。‘烺’者,明朗光亮之意。朕的嫡长子,必将如这照亮夜空的烟火一般,给我大明带来光亮。他会是个好孩子的,也会是个好太子。”

历史上的朱慈烺这个时候都已经十个月大了,可这历史不是改变了吗?可能是崇祯刚登基那会儿太忙了——忙着到处整人收钱笼络军心,有点冷落周皇后

不过周皇后并不知道这些,她如今心中既甜蜜又安稳,轻轻“嗯”了一声。

崇祯重新望向夜空,目光似乎穿透了宫墙,越过了千山万水。

东方的天际,已隐隐透出一丝微光。

天,快亮了。

正月初一一大早,安静的北京街头,突然响起了报童清脆的吆喝声。

“卖报卖报!《皇明通报》创刊号!皇上夜宴济州王,海贸大计定乾坤!”

“快来看啊!宣大车营威震边关,十万旌旗指日荡平塞北!”

“最新消息!衍圣公领衔督办团练捐,士绅踊跃助饷抗奴!”

崭新的报纸,还带着油墨的香气,被匆匆的行人买走,送往各个衙门、学宫、会馆。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