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的奋斗! > 第193章 又见火车兵(第二更,求追订)

第193章 又见火车兵(第二更,求追订)(2/2)

目录

崇祯看着沙盘上那条由蓝旗标出的、缓慢却坚定的路线,沉默片刻,问道:“三万大同边军,两三月光景,能整顿妥帖吗?”

阁内安静下来。这是个现实难题。

这时,一直沉思的兵部侍郎兼协理京营戎政孙传庭踏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曹将军所言‘步步为营’,乃老成持重之策。然臣以为,可在此策之上,更求精进,以克制虏骑之长。”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这位新京营(御前亲军)实际上的一把手。

孙传庭手指沙盘上大同以北的旷野,声音沉稳:“塞外平原,虏骑往来如风,我军步兵结阵而行,虽稳却慢,且易被其轻骑袭扰辎重。臣在地方,曾思得一法,或可一试。”

“请讲。”崇祯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此法可称为‘火车兵’。”孙传庭清晰地说道。

“火车兵”崇祯马上就想起什么是“火车”了当然不是那种在铁轨上轰隆隆奔跑的火车,而是孙传庭上一世拿来对付李自成的一种车营战术。这种战法一度打得李自成难以招架,可惜在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再出潼关去和李自成决战时遇上了秋雨泥泞功亏一篑啊!

不,不是功亏一篑,而是那时候的大明容错率太低!那个崇祯,他不会收议罪银,不会拿赎罪田,不会抄王爷的家,不会吃“海贼娘”的软饭,也不知道帮朝鲜李王卖国,更不会做局坑衍圣公。

实在是太善了帝善要亡国啊!

崇祯深刻反省的时候,孙传庭接着又道:“所谓火车,乃是一种战车。此车需造得坚固,车厢有护板,可载粮秣、军械。行军时,车辆首尾相连,环扣成城,士卒藏于车阵之内,火器列于车阵之上。虏骑若来冲阵,我车城已成,火铳、火炮齐发,可使其无从下口。”

他继续阐述,思路缜密:“待安营扎寨,车辆本身便是现成的营墙,可省去许多立栅掘壕之功。更重要的是,火车可以和京营炮厂改良的虎蹲炮配合使用,威力更大。再配以鸟铳手轮番射击,佐以长矛手、刀盾手护卫,则车营便是一座移动的坚城。每日推进十里,扎营时车城即堡垒,虏骑纵有十万,亦难撼动分毫!”

杨嗣昌听到“改良虎蹲炮”、“特制战车”,眉头皱得更紧,这显然比单纯的筑垒更要花钱。但曹文诏和孙应元等将领的眼睛却亮了,他们都是久经战阵之人,立刻意识到这种战法在野战中对付骑兵的巨大优势。

崇祯看着沙盘,仿佛看到了无数战车结成坚城,在草原上缓缓移动的景象。他缓缓点头,问道:“若依此策,需要多少时日打造战车、炮械,整训士卒?”

孙传庭略一估算,答道:“若陛下倾力支持,大同本地工匠可赶制战车。虎蹲炮在大同和京营中都不缺,只需要打造轮子炮架即可。臣以为,三个月内,可练成一支万人车营,堪为大军先锋壁垒!”

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提出具体可行方案的孙传庭和跃跃欲试的曹文诏身上,不再征询意见,而是直接下达了决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器械亦为重中之重。朕看,不必再议了。”

“孙传庭。”

“臣在!”孙传庭踏前一步。

“朕着你以兵部侍郎衔,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赐尚方剑,准你便宜行事!大同边镇的整顿,特别是这‘车营’的编练、战车打造与火器改良事宜,朕就全权交给你了!”

“曹文诏。”

“末将在!”曹文诏声如洪钟。

“朕授你大同总兵官,整饬兵马,编练新军!你要全力配合孙侍郎,给朕练出一支能结车城、出塞野战的劲旅来!”

“再调御前亲军前军万余人,即日开赴大同,归孙总督节制,以为骨干,提振士气!”

他顿了顿,继续道:“朕再从内帑拨银三十万两,充作犒赏有功将士的赏银,其中十万两,专项用于战车制造与火器改良!”

自打吃上了软饭,崇祯的手面是越来越大了!

一直垂首不语的魏忠贤,听到又要动内帑,而且一下就是三十万两,还专门拨巨款造车造炮,忍不住抬起眼皮,小心翼翼地插话:“皇爷,内库里的存银这半年开销甚大,这大同开拔又要三十万两,进项却.老奴是怕,坐吃山空啊。”

说着话,魏忠贤有些担心地看了看崇祯的腰子——他已经很多年不近女色了,但也知道那事儿伤身啊!

崇祯瞥了他一眼,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冷笑:“魏大伴,你的担心,朕晓得。不过,这银子,该花就得花。千金散尽还复来嘛。”他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宫殿的墙壁,望向了南方,“放心,很快就有人给朕送一大笔银子来了。”

魏忠贤先是一愣,随即看到崇祯这次没有习惯性的按腰子,立刻明白了这“送银子的人”,应该是马上就要来北京“献忠”的衍圣公孔胤植——这个饭可不软!他连忙躬身:“皇爷圣明!是老奴眼皮子浅了。”

崇祯不再提钱的事儿,转而看向沙盘,手指轻轻敲着边缘,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黄台吉给朕画了一张‘议和’的饼,礼尚往来,朕也得回敬他一张才是。派个机灵点的人去,跟他谈,条件不妨开得高些,要沉住气,慢慢磨。”

王在晋、毕自严等文官面面相觑,这等需要既懂军事又擅机变、还要能屈能伸与敌酋虚与委蛇的差事,风险极大,一时都不敢轻易举荐。

就在这时,魏忠贤再次开口,声音带着十足的把握:“皇爷,若是要寻个机灵人,老奴倒想起一个现成的人选。“

“哦?谁?“

“提督净军太监刘应坤。”魏忠贤细数道,“此人久在边镇,熟知虏情,脑筋活络,口齿便给,更难得的是对皇爷一片忠心。由他出面,与那虏酋周旋,再合适不过。正好可与孙侍郎、曹总兵同路赴任,彼此也有个照应。”

崇祯略一沉吟,便点头准奏:“好!就依你所奏。着刘应坤为议和使,前往大同,具体如何行事,朕会另有密旨给他。”

他最后扫视全场,语气斩钉截铁:“对外,给朕大肆声张!就说为京营主力西调,就是为了给和局撑腰的!朕要让黄台吉清清楚楚地看到,我大明的重兵,已经摆在了他眼前!”

“臣等遵旨!”孙传庭、曹文诏等人轰然应诺。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