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又见火车兵(第二更,求追订)(1/2)
库库和屯城。
黄台吉高坐在汗宫之中,看着底下黑压压一片新归附的蒙古台吉。酒肉香气混着羊膻味,飘满了大殿。他脸上没什么笑模样,平静得像块冰。
酒过三巡,他放下银杯,开了口,说起了流利的蒙古话。
“漠南的仗,打到现在,也该歇歇了。”
众人都停下杯箸,望向他。
“刀兵一起,牧民受苦,草场染血,不是长生天愿见的。”黄台吉目光扫过众人,“本汗思量着,该正式和明廷的小皇帝讲和。以长城为界,各守太平,让百姓能喘口气,如何?”
底下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刚打完胜仗就求和?这大汗的心思,让人摸不透。
黄台吉不理会,直接点将:“希福!”
“臣在!”希福赶紧出列。
“你挑几个土默特部的台吉,分三路去。”黄台吉吩咐着,像在说一件平常事,“一路去河套,找囊囊福晋。告诉她,只要带着部众来归,本汗的侧福晋之位,虚席以待。”
“另一路,去大同明朝官衙,把本汗议和的意思,正正经经递过去。”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了些:“第三路,去镇海堡,见苏泰。”他特别加重了语气,“告诉她,大金与大明议和在即,崇祯皇帝还忙着他的新政,绝不会为了她一个蒙古妇人,跟本汗动刀兵。让她看清形势,别再心存幻想了!”
“喳!奴才明白!”希福领命,退下去安排。
宴会散后,黄台吉只留下希福、阿巴泰、岳托几个心腹。
阿巴泰性子直,忍不住问:“大汗,您真要跟南朝讲和?”
黄台吉嘴角扯出一丝冷笑,哪还有酒席上半点平和。
“讲和?那怎么可能?”
几人面面相觑。
“本汗这是给崇祯小儿画一张饼!”黄台吉手指敲着桌面,“况且那崇祯,阴险狡诈,会真心跟我和谈?他必定借着这和谈的由头,抓紧时辰,加固宣府、大同的边墙!”
他站起身,走到挂着的巨幅地图前,手指从山海关一直划到大同。
“你们看,从山海关到大同,延绵两千多里长城。他崇祯有多少兵?处处设防,就是处处薄弱!他若听说我要议和,必会和本汗虚与委蛇,同时调整布防。而只要本汗驻扎在库库和屯,他的兵马一定会重点布防大同。”
他的手指猛地戳向宣府、蓟镇的方向。
“等他精兵强将都调去了大同,这里,还有这里,必然空虚!本汗议和,就是为了让他调兵!等他部署停当,我军养精蓄锐完毕,便可绕道宣府或蓟镇,直捣京畿!这,才是本汗的真正意图!”
阿巴泰几人恍然大悟,齐声道:“大汗圣明!”
黄台吉哼了一声:“崇祯小儿,定然也在给本汗画饼。就看谁的饼,最后能烙熟,能充饥了!”
北京城,西苑清华园。
水面上结了层薄冰,园子里静悄悄的。一处暖阁里却灯火通明,人影晃动。
崇祯捧着他的黄花梨保温杯,站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山川河流、城池关隘,做得极为精细,正是宣府、大同一带的地形。
兵部尚书王在晋、侍郎杨嗣昌、新任兵部侍郎孙传庭、将领曹文诏、孙应元、提督太监徐启年,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都肃立在一旁。
沙盘上,代表镇海堡的小木块,孤零零地插在昂噶淖尔边上,周围插满了代表后金军的红色小旗。
“黄台吉的议和条件,你们都知道了。”崇祯开口,声音平静,“这次可不是放话,是来了土默特台的台吉,还带了黄台吉的手书,算是相当正式了。说说吧,怎么看?”
王在晋先开口,语气沉重:“皇上,虏酋此举,太过反常。刚获大胜,反而求和,其中必然有诈。然其既开口,或可遣一介之使,虚与委蛇,为我整顿边防争取时日。”
杨嗣昌补充道:“王部堂所言极是。然即便议和,边备亦不可松懈。尤需警惕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崇祯点点头,目光转向曹文诏和孙应元:“二位将军,若真要解镇海堡之围,该如何用兵?”
曹文诏是山西沁水人,对大同一带极为熟悉。他踏前一步,指着沙盘:“陛下,镇海堡离大同边墙不过百里。然塞外平原,利于虏骑驰骋,我军若贸然出击,恐遭围点打援。”
他拿起几面代表明军的小蓝旗,从大同镇城开始,一路向北插。
“臣与孙将军议过,或可采取‘堡垒推进’之法。待开春后,发精兵三万,每日结阵而行,只进十里。抵达之地,立即掘壕立栅,筑成坚垒。次日再行十里,再筑一垒。步步为营,如同伸出一只拳头,缓缓推向镇海堡。如此,虽耗时两月,却可稳扎稳打,让虏骑无处下口。”
孙应元也附和道:“曹将军所言甚是。此法虽慢,却可保万全。”
杨嗣昌却皱起眉头:“曹将军,此法稳妥。然三万大军,耗时两月,粮饷耗费如山。且大同边镇是贫瘠之地,还能承担数万客军的粮草?”
曹文诏一听,声音提高了些:“杨部堂!末将便是山西人,深知边事!大同军底子不差,向来敢战!所欠者,唯足粮足饷与一良将耳!若陛下信重,予我等时日整饬,必能练出一支劲旅!如果多用大同当地兵马,所需的粮秣自然就少一些,逼近那些兵马就是不出击,也是要吃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