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的奋斗! > 第178章 放长线,钓大鱼(第四更,求月票)

第178章 放长线,钓大鱼(第四更,求月票)(1/2)

目录

七月的北京城,秋老虎煞是厉害。日头毒辣辣地照着,地面都起了一层虚烟。

乾清宫西暖阁里,窗格子都支起来了,却没什么风。崇祯皇帝只穿了件轻薄的燕居道袍,额角还是渗出了汗珠子。他浑不在意,目光落在御案上一份摊开的题本上。

那是首辅黄立极刚递上来的,关于在北直隶办团练的廷议纪要。

这次廷议,算是过了,但是反对意见依然不少。

下头站着三位大臣。首辅黄立极,帝师兼左都御史孙承宗,兵部尚书王在晋。个个穿着厚重的公服,后背洇湿了一片,黏糊糊地贴着肉。没人吭声,空气像是凝住了。

崇祯轻轻合上题本,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黄先生的题本,朕看过了。”

他用指节敲了敲题本的封面:“附议的,是有些。可异议的,声量也不小。尤其是这‘与民争利’、‘易启藩镇之祸’几条,说得也是句句在理。”

黄立极赶忙躬身,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无奈:“老臣无能,未能尽解圣意,致令廷议纷纭,莫衷一是。”他把“廷议”二字,咬得略微重了些。

崇祯没接他这话,目光转向一旁的孙承宗,语气变得格外诚恳:“孙先生是先帝的师傅,德高望重,北直隶的士林清议,也多看重先生。”

他略顿一顿,看着孙承宗的眼睛:“朕思来想去,若由先生出面,总理这北直隶团练事宜,必能安众人之心,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事关乎京畿根本,先生……可愿为朕分忧,担起这副重担?”

暖阁里更静了。王在晋眼观鼻,鼻观心。黄立极也屏住了呼吸。

孙承宗花白的眉梢微微一动。他踏前一步,深深一揖,声音沉稳清晰:“陛下信重,老臣感激涕零。”

他直起身,目光坦诚,不闪不避:“然则,正因老臣籍隶高阳,深知此中利害,才愈发不敢奉命。”

“陛下,办团练,核心在‘粮饷’,根基在‘人心’。”他话说得不快,字字清晰,“欲筹粮饷,则必触动乡绅利益;欲整人心,则需破除地方积弊。老臣若出面,乡梓故旧遍布八府,人情关说,必如潮涌而至。”

他微微摇头:“应之,则法令废弛;却之,则怨谤丛生。老臣年迈体衰,恐无此铁腕,亦不愿见桑梓因老臣而离心离德。届时,非但不能巩固京畿,反可能滋生内乱。此其一也。”

他稍停,继续道:“其二,团练乃非常之制,需年富力强、锐意进取之臣,亲赴州县,督导核查,非雷厉风行不能为。老臣垂暮,精力已衰,实难当此奔波繁剧之任。若安居庙堂而遥制,必致下情壅塞,事倍功半。老臣非是惜身,实恐误国。恳请陛下,另择贤能。”

崇祯静静听着,脸上看不出什么失望。

孙承宗的推辞,在他意料之中。而要在北直隶全面铺开团练,阻力的确不小……毕竟,建奴刀子还没架到各人脖子上,谁肯轻易出血?

可当刀子砍上来的时候,再办团练还来得及吗?恐怕是来不及了!建奴不是太平天国,他们的刀子更快,攻势更猛,一旦发动,就不给团练慢慢成长的机会。

他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语气已然不同:“先生老成谋国,言之有理。是朕……心急了点。”

他轻轻吁出一口气,像是有了决断:“全面推开既然阻力重重,那就先试点。北直隶八府,顺天、永平最处前沿,建奴威胁最迫,士绅保家产之心,也应最切。就在此二府,先行试办团练!”

黄立极和王在晋,几乎同时暗暗松了口气。皇上肯退这一步,事情就好办多了。

“至于这总理顺天、永平二府团练的人选……”崇祯的目光再次扫过三人,最后定在王在晋身上,“王卿,你是兵部尚书,熟知戎政。大名知府卢象升,朕闻其名,任事如何?”

王在晋一怔,随即答道:“回陛下,卢象升任大名知府以来,勤勉任事,地方吏治民风,皆有起色。确是一员干才。”

“嗯。”崇祯点点头——卢象升有办团练的经验(上辈子有),其实是真正的首选。“传旨,召卢象升即刻进京陛见。朕,要亲自问他的话!”

塞北草原上,大宁城经过一番修缮,总算有了点城池的模样,只是空气里总弥漫着一股散不去的紧张。

城北边划出一大块空地,临时搭起些工棚。几座炉子生起了火,黑烟一股股往上冒。掳来的汉人工匠和蒙古奴工,默不作声地搬运土石木料,眼神麻木。

豪格穿着贝勒常服,腰挎顺刀,挺着肚子站在一处土坡上,俯瞰汗让他当这大宁驻防将军,总揽军政,这是信任。

多尔衮站在他侧后半步,脸色平静,看不出心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