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一叶知秋:龙城故事 >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丹城之行(一)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丹城之行(一)(1/2)

目录

七月的正午,阳光毫不吝啬地炙烤着龙城大地,空气仿佛凝固了,弥漫着沥青和汽车尾气混合的灼热气息。陈秋铭和王春雨拖着轻便的行李箱,走下出租车,瞬间被这股热浪包裹。龙城火车站那庞大的现代化站房矗立在眼前,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白光,川流不息的人群带着各种行李和表情,汇入这暑运的洪流。

“这边。”陈秋铭很自然地拉起王春雨的手,手心有些湿热,却握得很紧。他领着有些好奇地打量四周的王春雨,穿过略显嘈杂的站前广场,走进冷气开得十足的候车大厅。室内外的温差让人精神一振,仿佛从一个世界跨入了另一个世界。

高大的电子显示屏上,红色的字符不断滚动着车次信息。陈秋铭仰头寻找着,很快便指向其中一行:“看,那个,就是我们这趟车。”他侧过头,对王春雨,“高铁快,一个时四十分钟左右就能到丹城,比绿皮车舒服多了。”

王春雨仰望着大屏幕,眼神里带着对未知旅程的期待,轻声:“我这还是第一次去丹城呢,以前都没去过。听那边环境挺好的?”

“嗯,丹城环境确实很好。”陈秋铭介绍道,语气中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对那座城市的熟稔与推崇,“城市绿化特别好,一条大河穿城而过,山水相依,我感觉是咱们省内最宜居的城市了,生活节奏也比龙城舒缓,实话,比龙城都适合生活。”

王春雨捕捉到他话语里的那份偏爱,歪着头看他,嘴角含笑:“看你这如数家珍的样子,是经常去丹城啊?”

“是啊,”陈秋铭的目光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透过喧嚣的候车室,看到了多年前的景象,“自己时候就经常被大人带着去丹城。因为我有个姨奶,也就是我奶奶的姐姐,家在丹城住。她家是标准的干部家庭,条件比我们要好得多。”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回忆的暖意和孩童般的单纯:“那时候,我觉得丹城就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了。每次来,都觉得什么都很稀奇——那么多路线的公交车,跑起来呼呼的;还有那些好几层楼高的大商场,里面灯火通明,商品琳琅满目;就连马路上的红绿灯,都觉得比我们县里的高级……这些在现在看来普普通通的东西,在当时的我眼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他的嘴角浮现出怀念的微笑,那是对纯真年代的回望。

王春雨被他生动的描述带入了情境,仿佛也看到了那个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的男孩,她感同身受地点点头:“是啊,那时候我们眼中的世界很,一个的县城可能就是全部,能去一趟市里,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那么后来呢?”她轻声追问,想了解更多关于他的过去。

“后来啊,”陈秋铭收回目光,看向王春雨,眼神恢复了平时的沉稳与通透,“后来我走南闯北,因为工作、学习,去了很多地方,见过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也到过偏远的山村。见识广了,回过头再看,丹城其实真的不算大,甚至有些方面显得有些‘巧玲珑’。但是,”他语气一转,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对这座城市的感情,那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却一直留在心里,从未改变。它承载了我童年很多美好的记忆,也见证了我家一些亲戚间的往来。这种情感,很复杂,但很真实。”

王春雨凝望着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话语里那份沉淀的情感,她用力握了握他的手,声音温柔而坚定:“秋铭,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就像我对我的家乡一样,也许它不够发达,不够繁华,但在我们心里,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位置。”

陈秋铭感受到她掌心的温度和话语里的共鸣,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紧了紧握着她的手,朗声道:“走吧,开始检票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座让我念念不忘的城市。”

两人跟着人流,通过闸机,踏上长长的站台。银白色的流线型高铁列车静静地停靠在轨道上,如同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找到对应的车厢,陈秋铭先让王春雨进去,自己则轻松地将两人的背包举过头顶,稳稳地放在行李架上。他特意预订的是二等座的D和F座,王春雨靠窗,他坐在靠过道的位置,这样既能让她欣赏窗外风景,自己也能方便照应。

刚坐定,就见过道旁边的B、C座来了两位乘客。那是两个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鼻梁高挺的外国女孩,看起来年纪不大,像是学生。她们一座,便用一种语速很快、带着独特卷舌音的语言低声交谈起来,神情活泼。

王春雨努力侧耳听了一会儿,脸上渐渐露出困惑和些许挫败的表情,她悄悄拉了拉陈秋铭的衣袖,声:“秋铭,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自认为听力还行,可她们的话,我居然连一个单词都听不出来!根本一句话都听不懂!我这英语是不是白学了?”她有些自我怀疑地蹙起了秀眉。

陈秋铭看着她那可爱的苦恼模样,忍不住笑了,凑近她耳边,压低声音:“听不懂就对了。因为她们的根本就不是英语。”

“啊?”王春雨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不是英语?那是什么语?”

“是俄语。”陈秋铭肯定地,目光扫了一眼那两位女孩,“丹城本来就是一座比较国际化的边境城市,历史上就和俄罗斯那边往来密切。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做生意、留学、旅游的俄罗斯人很多,街上经常能见到。所以你听到俄语一点都不奇怪。”

王春雨这才恍然,松了口气般笑道:“原来是俄语啊!好吧好吧,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我的英语水平已经退化到这种地步了呢!”

列车缓缓启动,平稳地加速,窗外的站台、城市建筑飞速向后掠去,很快便进入了开阔的田野地带。阳光透过宽大的车窗洒进来,车厢内空调温度适宜,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列车运行了大约半个多时,广播里传来了甜美的女声:“旅客朋友们请注意,前方到站是:海市北站,请下车的旅客提前做好准备……”

陈秋铭看着窗外逐渐变得密集的建筑物,道:“马上到海市了。”

“海市?”王春雨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海市是哪里?”

“海市是丹城下属的一个县级市。”陈秋铭解释道,“到了这里,离丹城就很近了,大概再有个十多分钟车程吧。”

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眼神中闪过一丝追忆,像是想起了什么,嘴角泛起一抹复杂的笑意:“到海市,我想起我有个同学就在这里工作。”

“哦?什么同学?”王春雨好奇地问。

“既是高中同学,也是大学同学,”陈秋铭顿了顿,补充道,“或者更准确地,是大学学妹。”

王春雨被这个关系绕得有点迷糊:“怎么回事?又是同学又是学妹的?”

陈秋铭笑了笑,解释道:“因为我们高中时候是同班同学。但是她高考那年没考好,决定复读一年。那时候她挺迷茫的,就问我,我去的那个榆城大学怎么样。我当时觉得学校还不错,环境也好,就跟她‘很好啊,你来吧,保证你不后悔’。”他模仿了一下当年的语气,带着点少年人的热情和肯定。

“然后呢?她真的去了?”王春雨听得入神。

“对啊,她听了我的‘安利’,第二年就真报考了榆城大学,还考上了。”陈秋铭到这里,脸上露出了一个“你猜后来怎么样”的表情,“结果她去了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跟我抱怨,后悔死了!”

“啊?为什么?”王春雨忍俊不禁。

“因为榆城离我们老家太远了!而且文化差异大,气候、饮食、生活习惯,她一开始完全适应不了。觉得我是个大骗子,坑了她。”陈秋铭着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段时间,可没少挨她的骂。”

王春雨想象着那个画面,一个女孩在陌生的远方城市里手足无措,向“罪魁祸首”抱怨连连,不由得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那后来呢?她就一直抱怨下去了?”

“那倒没有。”陈秋铭摇摇头,眼神变得温和,“后来,慢慢的,就像我一样,她也逐渐适应了,并且发现了那座城市和那所大学独特的美。开始结交新的朋友,参与各种活动,享受不一样的大学时光。等到大四毕业要离开的时候,她反而变得诸多不舍,在朋友圈发了好多感慨,四年青春留在了那里,一辈子难忘。”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时过境迁的感慨,和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王春雨就这样静静地听着,仿佛也跟着他的叙述,经历了一段别人的青春故事。

陈秋铭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拿出手机:“对了,既然都到海市了,我给她发个消息吧。要是她有空,晚上一起聚一下也好,毕竟好多年没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