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烟火与人生(2/2)
老人放下手中的大毛笔,用一块干净的布擦了擦手,感慨道:“小兄弟啊,我老赵在这广场上,用这清水笔写了这么多年的《陈情表》,来来往往的人,能认出我写的是什么的,不多;能像你这样流畅背出来的,更是凤毛麟角。看来今天,我这是遇到知音了!”他的语气中充满了遇到同道中人的兴奋。
“知音不敢当,”陈秋铭诚恳地说,“只是恰逢其会,班门弄斧了。我姓陈,叫陈秋铭。”
“我姓赵,赵援朝。”老人爽快地说,“你就叫我老赵就行,街坊邻居都这么叫。”
“那怎么行,太不礼貌了。”陈秋铭坚持道,“我叫您赵伯伯吧。”
老赵哈哈一笑,也不再推辞,指着旁边不远处的长椅邀请道:“陈老弟,要是不急着走,过来坐坐,聊两句?”
陈秋铭欣然应允。两人在长椅上坐下,傍晚的凉风吹拂,带来一丝惬意。陈秋铭看着老赵一身标志性的打扮,问道:“赵伯伯,看您这一身,是铁路上的老职工了吧?”
老赵脸上立刻露出了自豪的神情,他伸出三根手指,声音洪亮地说:“没错!我们家,三代都是铁路职工!我父亲,是建国后第一批蒸汽机车司机,那会儿叫‘开火车的’,威风着呢!我,十六岁就接了班,从司炉工干起,烧过煤,后来开了内燃机车,再后来是电力机车,在这条线上跑了一辈子!我儿子,现在也是龙城铁路局机务段的,开的是最新型的‘和谐号’动车组!”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对家族传承的骄傲光芒,“就连我那个小孙子,去年也考上了龙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车辆检修。我们老赵家,算是跟铁轨结下不解之缘喽!”
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如数家珍地给陈秋铭介绍起他的家人。他说起老伴年轻时是列车广播员,声音如何甜美;说起儿子如何刻苦钻研技术,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说起儿媳妇孝顺懂事,一家人和和美美。他还特意从制服内侧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透明塑料皮仔细包着的旧钱包,从里面取出一张微微泛黄的彩色照片。
“你看,”老赵将照片递到陈秋铭面前,手指有些颤抖地指着,“这是前年,我老伴,还有儿子、儿媳,带着我那小孙子,一起去袁家界玩的时候拍的。你看这山,多陡!你看这云,多白!我老伴胆子小,不敢上玻璃栈道,就在”照片上,背景是奇峰耸立、云雾缭绕的张家界风光,一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赵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眼神里充满了慈爱和满足,仿佛那些快乐的瞬间就在眼前。
陈秋铭饶有兴致地倾听着,不时附和几句,提出一些问题。他看着老人脸上因为回忆和讲述而焕发出的光彩,心中充满了温暖。这一刻,他仿佛不再是那个需要处理学生纠纷、纠结于个人情感的大学老师,只是一个单纯的、倾听长辈故事的晚辈。
正当两人聊得投入,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时,一个穿着夹克、身材中等、面容与老赵有几分相似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爸!原来您在这儿啊!我绕着广场找您一大圈了!”男子语气带着焦急,但看到老赵安然无恙,又松了口气。他注意到旁边的陈秋铭,礼貌地点点头。
陈秋铭站起身:“您是?”
“我叫赵建国,”男子自我介绍道,指了指老赵,“这是我父亲。兄弟,怎么称呼?谢谢你陪我爸聊天。”他看向陈秋铭的目光带着感激,“老爷子就爱找人唠嗑,尤其爱讲他那些铁路上的老黄历和家里那点事,可在家里,我们忙,有时候也嫌他唠叨,没耐心听。难得有你这么有耐心的年轻人,愿意听他讲这么多,还聊得这么开心。真是谢谢你了!”
陈秋铭连忙说:“赵哥您太客气了。老人嘛,就像孩子一样,是需要陪伴和倾听的。他们积累了那么多的人生阅历和故事,渴望与人分享。我们做晚辈的,多一些耐心,多花一点时间听听他们说话,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和慰藉。您看赵伯伯刚才和我说的时候,眼神多亮,笑容多开心啊。”
赵建国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惭愧,随即转为更深的感激:“兄弟你说得对,是我们做得不够。以后得多陪陪老爷子。”他看向老赵的眼神更加柔和。
陈秋铭抬手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不早了,晚点名的时间快到了。他掏出随身带的便签本和笔,飞快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然后将纸条郑重地塞到老赵手里:“赵伯伯,时候不早了,我得赶回学校参加晚点名了。这是我的电话,您收好。有机会咱们再聊,我还想听您讲更多铁路上的故事呢!”
老赵紧紧攥着那张纸条,像是握着什么宝贝,连连点头:“好,好!陈老师,你有空一定再来魏次,咱们再聊!”
陈秋铭又对赵建国点头示意,然后转身,快步走向公交站台。恰好,一辆标着“11路”、开往龙城大学方向的公交车缓缓进站。他踏上公交车,投了币,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公交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魏次小城灯火次第亮起,广场上练剑、跳舞的人们身影渐渐模糊,老赵和他儿子挥手告别的身影也消失在暮色中。陈秋铭靠在窗边,感受着车厢的轻微摇晃,心中一片宁静。这一天的经历,从机场的期待,到影院的迷乱,再到火车站的释然,最后是这碗熨帖肠胃的刀削面和这位质朴健谈的铁路老人,像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在他脑海中闪过。他忽然觉得,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平凡温暖的相遇,而最终,能让我们内心踏实和充盈的,往往正是这些最朴素的人间烟火和最真诚的情感交流。
公交车载着他,驶向龙城大学的灯火,也驶向了他身为“陈老师”的、平凡而又充满责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