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四合院:从港岛混混到爱国大亨 > 第463章 和记速度

第463章 和记速度(2/2)

目录

“急什么。不过是美国人最后的阻挠罢了。”

陈山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深圳规划图前。

图上,厂房、住宅、学校、医院,一片片红色的区域已经被点亮。

“他们不给,我们不会自己造吗?”

王虎愣住了。“自己造?山哥,那可是光刻机!”

“原子弹我们不也造出来了吗?”

陈山转过身,看着他们。

“告诉我们在欧洲的朋友,飞利浦,西门子。”

“和记愿意出三倍的价格,买断他们手里所有相关的技术专利。”

“还有,通知国内的科学院和那几所大学。”

“钱,我来出。”

“人,他们来出。”

“我要在深圳,建一个全国最大的光电技术研究所。”

“美国人想卡我们的脖子?”

陈山笑了。

“那我们就把这根卡脖子的绳子,从他们手里,抢过来。”

……

一年后。

美国国会,德州参议员约翰·塔沃尔的办公室内。

“先生们,这次去中国的实地考察,至关重要。”

塔沃尔看着面前几位来自商业委员会的议员,表情严肃。

“根据情报,陈山把生产线搬到了一个叫深圳的渔村。那里的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我需要你们,带回一份最真实的报告。”

“一份能向所有美国民众证明,他们引以为傲的高科技产业,在离开美国的土地后,会变成怎样一堆废铜烂铁的报告。”

“让他们看看,没有美国的监管和市场,那个所谓的‘和记实业’,现在是什么样的下场。”

几天后,深圳。

当美国考察团的车,缓缓驶入蛇口工业区时,车内的议员们,脸上的自信和傲慢,一点点消失了。

如果一年前这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那么现在,这里就是一座正在咆哮的钢铁巨兽。

地平线上,一期工程的厂房群已经封顶,巨大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与周围简陋的民房形成了光怪陆离的对比。

一条双向八车道的柏油马路,从园区中央笔直地刺向远方,连接着刚刚建成的码头。

道路两旁,运载着设备和建材的重型卡车川流不息,汇成一股钢铁的洪流。

空气中,弥漫着机器的轰鸣和工人们带着天南地北口音的号子声。

一座座设计现代的玻璃幕墙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路上,穿着整齐工装的男男女女,骑着自行车,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这……这里是深圳?”带队的一名议员,喃喃自语。

他甚至在路边看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背着书包,在和一个中国孩子,用流利的中文交谈。

当他们被带进一号晶圆厂时,那种震撼,变成了恐惧。

巨大的无尘车间里,听不到一点噪音。

隔着巨大的玻璃墙,他们看到,一条条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穿着白色无尘服的工人,安静地坐在控制台前,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让那名带队议员彻底失语的,是研发中心里的一幕。

在一个挂着“光电技术研究所”牌子的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中国工程师,正围着一台他们从未见过的机器,激烈地讨论着。

那台机器上,刻着一行他们看不懂的汉字。

“国产实验型光刻机01号”。

考察结束,返回的飞机上,机舱里死一般的安静。

许久,带队的议员才转过头,对着身边的助理,声音沙哑地。

“我们好像……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而在深圳,莲花山顶。

陈山站在这里,俯瞰着脚下这座拔地而起的科技新城。

工厂、写字楼、住宅区、学校、医院……像一块块巨大的积木,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完整生态。

梁文辉走到他的身边,手里捧着一个黑色的丝绒盒子。

他打开盒子。

里面,是一片在晨光下,闪耀着复杂而精密纹路的硅晶圆。

还带着一丝刚刚从生产线上取下的余温。

“山哥。”

梁文辉的声音,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颤抖。

“第一批,拥有我们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一号’,486兼容芯片。”

“成功流片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