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明日如昨 > 第213章 贪图那几年光景(改)

第213章 贪图那几年光景(改)(2/2)

目录

“喜欢呀,沈叔叔可好了,给潼潼买了好多好多礼物。”

赵英其心想,果然还是血浓于水吗,“那家豪叔叔呢?你喜欢家豪叔叔吗?”

“喜欢啊,家豪叔叔也好,只是……”

“只是什么?”

“妈妈,你和家豪叔叔是不是还有孩子?”

“嗯,会有吧。”

“你们有自己的孩子了,还会喜欢潼潼吗?”

“怎么忽然这么说了,谁和你说什么了?”

潼潼别过脸去不说话了。

赵英其问她:“傻孩子,妈妈永远喜欢你,你在妈妈心里是最重要的,forever。”

“真的吗,妈妈?”

“当然是真的,妈妈不会骗你,你永远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心头肉,不会有任何改变。”

“那你会爱别的小朋友,爱过我吗?”

问到关键点上了。

她和向家豪要是再有个孩子,和潼潼始终是隔着一层血缘关系,她不能替向家豪担保,做出承诺,她只能保证自己对潼潼的爱,只多不少。

“不会,潼潼,你是我的第一个孩子,你拥有的爱更多。”

潼潼往她怀里一钻:“妈妈,我也爱你,我最爱的就是妈妈了。”

赵英其忽然有些迟疑自己和向家豪要孩子的决定,似乎已经让潼潼感觉到不安了,可她又答应了向家豪,不能反悔。

她的本能不想做让潼潼不高兴的事。

潼潼这时候奶声奶气又说了句:“妈妈,你和家豪叔叔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吧。潼潼就有弟弟或者妹妹了,潼潼要做姐姐。”

“你不会不高兴吗?”

“不会,我想要妈妈开心。”

赵英其鼻子一酸,搂紧潼潼,说:“谢谢你,潼潼,你就是我的精灵。”

潼潼问她:“妈妈,你是不是过几天又要走了?”

“没有,妈妈这次陪你一直待到寒假,然后带你回港。”

“真的吗?”

“真的。”

“太好了。”潼潼下一句又问,“那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到沈叔叔?”

赵英其顿了顿,说:“那么喜欢沈叔叔吗?”

“嗯嗯,沈叔叔给我讲故事讲到一半,没有讲完,他说下次见面再讲。”

这个沈宗岭……

赵英其就知道不能让他过多接触潼潼,连潼潼都忽悠。

赵英其说:“他给你讲什么故事,妈妈给你讲。”

“他说一个松鼠公主喜欢上了松鼠哥哥的朋友!”

“……”

松鼠公主喜欢上松鼠哥哥的朋友?

赵英其当天晚上就梦到了松鼠,而她就是那个所谓的松鼠公主……

她心里不住咒骂了几百遍沈宗岭,好端端给潼潼说些什么有的没的!

……

与此同时,港城的大白天,沈宗岭在跑马地看赛马,他在单独的会员包厢,和几个朋友在谈天说地的,也是这时没由来打了个喷嚏,朋友问他是不是被人惦记了,日光日白打喷嚏。

他笑笑没说话,倒是看一眼手机,有心不在焉的样子。

他现在的生活又回到年轻那会,吃喝玩乐,天天和朋友聚,不是去这里玩,就是去哪里玩,纵情声色,和之前不一样的就是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剧烈的运动,跟个老干部一样,保温杯里放枸杞。

朋友聊完赛马聊冬天去瑞士滑雪,当然,沈宗岭也玩不了滑雪,他这身体,负担不了这类的运动,要是被医生知道,说不准要杀来港城,夺他狗命。

算了。

沈宗岭做什么都是一副没兴致的样子。

但是听到瑞士滑雪,他顿时来了兴趣,和朋友就组织了行程,在十二月份的时候,一同去了趟瑞士。

沈宗岭不滑雪,他撇低那帮朋友,又去偷偷找赵英其,大晚上开车到她家附近,隔着远远看着她家院子开着灯,潼潼在院子门口拿着塑料铲在铲雪,外头天寒地冻的,潼潼身边没有人看着,他不放心,还是忍不住走了过去。

然而就在这时候,向家豪从屋里出来,他的脚步立刻顿住,看到向家豪和潼潼说了几句话,就抱着潼潼进屋了。

沈宗岭站在雪地里很久,裹着黑色的大衣,忽然有种浑身透心凉的感觉。

夜色渐沉,沈宗岭转身回到车里,打着了车子,开了车暖,坐在车里好一会儿,才要启动车子离开。

其实这天,是圣诞节。

沈宗岭坐在车里一直咳嗽,好像又有点感冒,他生病之前,很少发烧感冒,好几年没有生过一次病,自从发病之后,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不管他在怎么注意,感冒发烧时不时就来。

每次这时候,他都陷入自我怀疑,都这样了,还要去纠缠赵英其吗,搅黄她的婚姻,让她跟自己没几年,他万一撑不过去,就死了,岂不是又留下她和潼潼孤儿寡母的。

他一定要如此自私吗。

贪图那几年光景,只顾着自己高兴了,不管赵英其和潼潼死活。

他父亲发病去世之后,母亲就带着姐姐和他独自生活好些年才改嫁。

他要让赵英其和他母亲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他不想这样。

可看到赵英其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同住一屋檐下,一家三口,幸福美满,他内心的黑暗面又在蠢蠢欲动,占有欲作祟,让他心态扭曲,面目狰狞。

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一直在这两种情绪里挣扎,自我拉扯。

始终没有一个答案。

他现在都没有能够倾诉几句心里话的人,以前也没有朋友扮演这类角色,他也不需要,只有现在,忽然心里压抑,而是去找自己的医生,闲聊的时候问医生:“我现如今的情况还有几年活头?”

医生说:“说不准,因人而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