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朱允炆想告状?(2/2)
朱允炆心里头烦闷不堪,他此行来到燕王府找朱棣也是为了想办法出口恶气,可结果来到这里却看到朱棣正在悠哉游哉地下棋,顿时朱允炆就怒了,心里更加不平衡,觉得朱棣太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他觉得朱棣太不重视这件事了,觉得朱棣完全没有把这次的失败当回事,觉得朱棣完全没有把这次的挫折放在心上,他很失望,他很失落,他很沮丧,他觉得朱棣不够重视他,他觉得朱棣不够关心他,他觉得朱棣不够在意他。
好家伙,合着就我一个人在这里郁闷呗?你就一点都不着急?
朱允炆在心里暗暗想着,朱允炆在内心默默抱怨,朱允炆在心底不断嘀咕,朱允炆在肚子里暗暗生气,他很委屈,他很憋屈,他很窝火,他觉得朱棣不够意思,他觉得朱棣不够朋友,他觉得朱棣不够义气。
"王爷,贵客既然已经到了,小僧便先行退下了。
"
朱允炆一到,朱棣和道衍和尚全都停了下来,不再下棋,目光都转向了他,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上,停止了手中的动作,结束了这盘棋局,他们不再下了,他们不再继续了,他们不再对弈了,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棋子,他们收起了棋盘,他们结束了游戏。
道衍起身告辞,朱棣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目送他离开,看着他走出房门,没有多说什么,没有过多挽留,让他走了,让他离开了,让他出去了,让他回避一下,让他退下了,让他出去了。
朱允炆也没有吭声,只是静静地看着道衍和尚离开,这里有其他人在场,有些话总是不方便直接说出来的,他只能暂时忍耐,他只能暂时压抑,他只能等待合适的时机,他只能等到没有外人的时候再说,他得等着,他得候着,他得耐着性子,他得憋着,他得忍着,他得控制着。
等到道衍离去,书房的大门被重新关上之后,朱允炆终于忍不住了,想要开口发泄心中的不满,把一肚子的委屈都说出来,把满腹的牢骚都倒出来,把积压的情绪都释放出来,把憋在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他憋不住了,他忍不住了,他控制不住了,他觉得再不说就要爆炸了,他觉得再不发泄就要崩溃了,他觉得再不倾诉就要憋坏了。
就在他想要开口说话的时候,朱棣却是先一步开口打断了他,抢在了他的前面,打断了他的话语,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没有让他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将他到了嘴边的话硬生生堵了回去,让他没能发出一点声音,连一个字都没能吐出来,只能把话咽回肚子里去,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塞住了一样,只觉得一阵发紧。
“怎么有功夫来四叔这儿了?”
“来来来,先坐下喝杯茶消消暑,定定神。”
朱棣笑呵呵地示意朱允炆坐下,顺手给他斟了一杯茶水,放在对面原本道衍坐的位置上,示意朱允炆坐下来慢慢说,不要着急,不要慌张,先缓一缓,先平静一下心情,稳稳心神再说别的,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慢商量,不必急于一时,不用太过焦躁,把心放平了再来谈正事。
朱棣的这一番操作之下,倒是让原本想要开口发泄的朱允炆直接给顿住了,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准备好的话都卡在了喉咙里,想说的话都堵在了嘴边,无法顺利说出来,无法痛快地表达出来,只能硬生生咽回去,感觉十分难受,胸口堵得发闷,憋着一股气出不来,整个人都僵在了那里。
朱棣论辈分是他的四叔,而且贵为燕王,虽然朱允炆现在算是大概率的皇储继承人,可毕竟还不是正式的皇储,光要从现在的身份来论的话,朱允炆的身份并不如朱棣来得尊贵。
这点礼数还是要讲的,这点规矩还是要守的,这点分寸还是要把握的,这点尊卑还是要分的,不能让人挑了错处,不能让人说了闲话,不能给人留下不好的把柄,不能失了体统,叫人看了笑话。
朱棣这个长辈兼燕王主动斟茶邀请,这要是再不依不饶的话就显得太没有礼貌了,也不合礼数,传出去对他的名声也不好,传出去对他的形象也不利,会让人觉得他不懂规矩,会让人觉得他缺乏教养,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会影响他的声誉,会损害他的威望,会让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
朱允炆顿时有一种枪炮即将打出却直接被别回去的憋屈感,心里堵得慌,却又无可奈何,心里闷得慌,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暂时忍耐,把那股火气压在心底。
不过也没有办法,朱允炆无可奈何地坐到了朱棣的对面,接过了那杯茶,勉强压住心中的火气,强行按捺住内心的烦躁,努力保持平静,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让自己失态,不让自己失礼,尽力维持着表面上的镇定,不露出任何不满的表情,手指紧紧捏着茶杯的边缘。
“四叔,你倒是一点都不着急,这回我们吃了这么大的亏,我的损失可大了去了!”
朱允炆看着丝毫不慌的朱棣,有些幽怨地说道,语气中带着委屈,像个受了气的孩子,像个挨了欺负的少年,满脸的不甘心,满脸的不痛快,声音里都透着不满,透着怨气,眼神里也带着几分埋怨,几分失落,嘴角微微向下撇着。
“哈哈哈哈,急什么?你有损失,难道我就没有损失了吗?允炆啊,你要记住,这一时的成败算不得什么,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真本事,才是真正的胜利,才是最终的赢家,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才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现在这点挫折不算什么,不过是小小的一道坎罢了!”
朱棣说着拿起桌上的茶水抿了一口,然后一饮而尽,显得十分从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仿佛所有事情都在掌控之内,没有丝毫慌乱,没有丝毫紧张,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很是镇定,很是沉稳,很是淡定,连放茶杯的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
朱允炆眉头微蹙看着朱棣,不知道他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心里充满了疑惑,不明白朱棣为什么这么淡定,不理解朱棣为何如此镇静,觉得很是奇怪,觉得很是费解,摸不着头脑,想不明白,猜不透其中的缘由,感到十分困惑,眼神里全是迷茫。
朱允炆毕竟还是少年人心性,心思还比较单纯,不过心思单纯并不意味着他就蠢笨,相反他很聪明,很快就察觉到了什么,很快就意识到了什么,很快就有了一些猜测,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心里开始活络起来,转动起来,像是有个小轮子在不停地转。
眼下朱棣的表现让朱允炆有些惊讶,而在惊讶的同时,隐约间他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乎朱棣话里有话,另有打算,似乎朱棣心中另有谋划,似乎朱棣已经有了对策,似乎朱棣已经有了新的计划,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背后可能另有玄机,藏着什么秘密。
片刻之后,朱允炆眼珠一转看向朱棣,试探性地问道:“四叔如此淡定,莫不是心里已经有了什么打算?”
朱允炆的这话一出,倒是让朱棣拿着茶杯的手不由得一顿,动作微微停滞,显然有些意外,显然有些吃惊,显然没有料到朱允炆会这么问,显然没有想到朱允炆会这么快就反应过来,超出了他的预料,出乎他的意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有些惊讶,连茶水都差点洒了出来。
朱棣有些惊讶地看了朱允炆一眼,似乎没想到他能这么快反应过来,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目光中透出一丝赞许,觉得这个侄子还算聪明,觉得这个侄子还算机灵,不是那么愚钝,不是那么迟钝,还算有点悟性,有点头脑,比他想象的要强一些。
“你小子倒也算聪明,反应不慢。”
朱棣也不藏着掖着,直接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放到了朱允炆的面前:“你仔细看看这个就明白我为何不慌了。”
朱允炆有些愕然,目光落在那封信上,心里充满了好奇,内心充满了疑问,不知道信里写了什么内容,不知道这封信能带来什么消息,有什么重要情报,有什么关键信息,有什么惊人的内幕,有什么秘密,眼睛直直地盯着那封信。
他愣了一下之后眉头微皱,伸手接过了朱棣递过来的信,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仔细地展开信纸,认真看了起来,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生怕漏掉什么关键信息,生怕看错什么重要内容,生怕理解错了什么意思,看得十分专注,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朱允炆一边打开信封,朱棣一边在一旁开口解释,不紧不慢,语气平稳,声音低沉,显得很有把握,显得很有信心,仿佛胜券在握,仿佛十拿九稳,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事实上本王一直都在派人密切关注着稷下学宫那一边的一举一动,他们做了什么我都清清楚楚,他们有什么动静我都了如指掌。”
“虽然我们燕王府学宫此次是败了,表面上看稷下学宫是大胜,实则不然,他们也有自己的麻烦,并不是毫无弱点,不是铁板一块。”
朱棣的声音一字一句落入朱允炆耳中,让他不由得集中了注意力,仔细听着每一个字,认真思考每一句话,不敢有丝毫分心,不敢有半点马虎,全神贯注地听着,专心致志地思考,生怕漏掉什么关键点,错过什么重要信息,耳朵都竖了起来。
朱允炆一边看着信件,一边怔在当场,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眼睛越睁越大,神色越来越惊讶,仿佛看到了什么惊人的内容,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难以置信,难以接受,仿佛看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什么重大的发现,连拿着信纸的手都微微发抖。
信中是朱棣心腹对稷下学宫所有人的监视信息,记录得很详细,而其中所写的有一点让朱允炆眼前一亮,那就是日前胡老三入中兴候府,此后将大批金银送入中兴候府,疑似……行贿!
这个发现让他心跳加速,这个发现让他激动不已,这个发现让他看到了希望,这个发现让他觉得有了翻盘的机会,看到了转机,看到了曙光,看到了胜利的可能,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浑身的血液都热了起来。
看到行贿二字的朱允炆整个人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心里一阵激动,手都有些发抖,身子都有些发颤,几乎要坐不稳了,几乎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难以平静,难以自制,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一种激动的状态,脸颊都泛起了红晕。
贪污受贿这四个字放在其他朝代或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要是放在大清,或许这一手行贿的手段还是升迁的本事,可这是大明!眼下是洪武朝!情况完全不同!形势完全不一样!性质完全不同!后果完全不同!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绝对不能等同视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绝对不能轻视,这可是要命的事情。
老朱对于贪污受贿是零容忍,一点容忍度都没有,贪污个几十两银子那可能都会夷三族,手段极其严厉,绝不姑息,处罚极其严重,绝不轻饶,没有任何情面可讲,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说杀就杀,绝不手软。
在老朱的铁血手段下,几乎没有人敢触这个眉头,顶风作案,那简直是自寻死路,那简直是自取灭亡,往刀口上撞。
朱煐受贿?这怎么可能?
朱允炆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些怀疑自己的视力,觉得这不太可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超出了他的想象,超出了他的认知,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一时难以相信这个消息,反复看了好几遍那两个字。
朱允炆有些不敢相信地抬头看向朱棣,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消息当真?可靠吗?”
“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不过也差不多,应该八九不离十,我们的人盯得很紧,看得清清楚楚。”
朱棣老神在在地说道,显得胸有成竹,似乎很有把握,仿佛十拿九稳,觉得这个消息相当可靠,觉得这个情报相当准,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无中生有,不是胡编乱造,是有真凭实据的。
朱允炆眉头皱起,心里开始快速盘算,思考着这个消息的价值,盘算着这个情报的分量,权衡着这个信息的真实性,考量着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画着圈。
朱棣继续道:“只要让我们的人再细细打探一番就知道了,不过大概率是真的,八十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若是钱少了或许还真打动不了这位中兴侯啊,这个数字足够让人动心,足够让人冒险。”
“财帛动人心,更何况朱煐这种未经世事的小年轻?难免会把持不住,被金钱所诱惑,做出不可挽回的事,走上歪路。”
朱棣说着缓缓起身,在书房里踱步,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一副认真思考的模样,一副运筹帷幄的姿态,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态,慢慢分析着,细细讲解着,耐心解释着,不慌不忙地说着,脚步沉稳有力。
朱允炆皱着眉头在认真思考,分析着眼前的局面,权衡着利弊,考量着得失,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做,盘算着接下来该如何行动,不敢大意,生怕走错一步。
朱棣说的他完全认同,是啊财帛动人心啊,这可是整整八十万两银子!谁能不动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可不是笔小钱,这可不是一般的金额,这可不是随便就能见到的巨款,任谁都会眼红,任谁都会心动。
别说是朱煐了,就算是皇爷爷他面对这么多银子都会心动吧?这足够做很多大事了,这足够办很多要事了,这足够支撑很多大工程了,这足够解决很多难题了,能办成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
八十万两银子,这都够一次大面积的赈灾了,就好像前段时间让整个朝堂都束手无策的湖广大灾,用个八十万两银子去赈灾,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问题,但省着点花的话也不是不行,能救活无数百姓,解决很多困难,缓解很多压力,起到很大作用,产生很大影响,不是小数目,不是小事情,不是随便可以忽视的,不是可以轻易忽略的,谁看了不心动?
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你的价码足够高,总能打动人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这是经过无数验证的规律,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没有人能例外。
朱允炆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心里有了主意!一个报复朱煐的好办法,一个对付朱煐的好计策,一个能够让朱煐吃大亏的妙计,一个可以让朱煐身败名裂的绝佳机会,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四叔,此事若是让皇爷爷他知晓,那岂不是……朱煐就完了?”
朱允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告状,通过老朱来对付朱煐,这无疑是个好办法,这无疑是个妙计,这无疑是个绝佳的主意,这无疑是个能够一举击败朱煐的良策,简单有效,直接有力,立竿见影,十分管用,再合适不过了。
燕王府学宫之事让他吃了大亏,无论是在名声上还是在老朱心里头的印象上,朱允炆都吃了大亏,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回来,挽回局面,重新获得皇爷爷的青睐,重新赢得皇爷爷的欢心,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重新建立自己的威望,不能就这么算了,不能就这么罢休,不能就这么认输,不能就这么放弃,一定要讨回这个公道。
朱棣摆了摆手,阻止了朱允炆接下来的话,示意他不要着急,要沉住气,要稳住心神,免得白白浪费了这个好机会,打乱了整个计划。
“此事还要继续调查一番,做事情周密一些总是没错的,朱煐这小子颇为狡诈,须得防他一手,小心为上,不能轻举妄动。”
若是面对其他人,朱棣用不着这般谨慎,可面对朱煐,朱棣已经隐约出现一些心理阴影了,由不得他不谨慎,不敢大意,生怕再出差错。
主要是先前确实是吃了大亏啊!教训深刻!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现在想起来还后悔莫及,现在想来还觉得可惜,现在想来还觉得懊恼,胸口一阵发闷。
燕王府学宫明明是每一个步骤都是按照稷下学宫兴办的步骤去学习的,唯独自己改了一下这名额的价格,结果没想到就败在了这价格上!这个教训太深刻了,这个经历太惨痛了,这个失败太意外了,这个结果太出乎意料了,难以接受,难以释怀,难以忘记,念念不忘,一想起来就心里发堵。
几天时间赚到了五百万两银子,钱都已经到手了,朱棣都已经感觉万无一失了,可偏偏在最后,居然还能出幺蛾子!这让他很是懊恼,这让他很是沮丧,这让他很是郁闷,这让他很是恼火,煮熟的鸭子飞了,到手的钱财没了,眼看就要成功的事情却失败了,功亏一篑,白忙活一场。
这到手的钱愣是不得不退回给那些个商贾!煮熟的鸭子飞了!这种滋味太难受了,这种感受太痛苦了,这种经历太憋屈了,这种结果太让人失望了,耿耿于怀,念念不忘,一想起来就心里发堵,很不痛快,像是被人打了一闷棍。
在朱棣看来这都是稷下学宫那边藏了一手才导致的,所以这一回他决定要仔细调查一番再行动,以免又落入了圈套,重蹈覆辙,再吃一次亏。
一旁的朱允炆这会儿也冷静了下来,听着朱棣的话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觉得朱棣说得很有道理,认为朱棣说得很对,认可朱棣的谨慎态度,支持朱棣的稳妥做法,不再急躁,不再冲动,不再冒进,不再急于求成,把心里的火气给压了下去。
“四叔所言甚是,确实是该好好打探清楚再行事,不能贸然行动,免得打草惊蛇,免得惊动了对方,免得让朱煐有所防备,免得让朱煐有所察觉,那就不好办了,反而会坏了大事。”
显然朱允炆也是和朱棣差不多,他也被燕王府学宫一事整出心理阴影了,不敢再轻举妄动,生怕再出差错,害怕再出问题,担心再失败一次,忧虑再受打击,心里留下了疙瘩。
不过在有了这个消息打底之后,原本有些心急的朱允炆也就不急了,心里踏实了许多,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仿佛服了一剂安神药,仿佛有了底气,仿佛看到了希望,不再像刚才那样焦躁不安。
之前着急是朱允炆迫切地想要找回场子却没有方向,吃了闷亏却没有丝毫办法报复回去,这让他很郁闷,坐立不安,整天愁眉苦脸,终日郁郁寡欢,心情很差,情绪很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可现在不同了,方向已经找到了,那自然不需要那么着急了,可以慢慢来,确保万无一失,把事情办得漂亮些,把计划执行得完美些,让朱煐无处可逃,让朱煐无法翻身,彻底解决这个对手,彻底除去这个心头大患,彻底赢得这场较量,彻底取得胜利,把失去的都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