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 第107章 燕王府学宫,轰动京城!

第107章 燕王府学宫,轰动京城!(2/2)

目录

京城本就不大,消息传得飞快,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日功夫就所有人都知道了,连三岁小孩都听说了这个消息,家家户户都知道,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成为聊天的话题,街头巷尾都在谈论。

在古代,娱乐活动很少,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显得特别珍贵,任何新鲜事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津津有味地谈论,乐此不疲,兴致很高,聚在一起交头接耳。

正是因为娱乐活动很少,所以听八卦,凑热闹就成了百姓仅有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任何动静都能引起广泛讨论,成为人们津津有味谈论的话题,久久不散,一直被人们谈论,热度不减,说个不停。

朱棣故意放出消息,很快这个消息就如同当日朱煐放出要重开稷下学宫的消息一般,快速地传遍了整个京城,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对这个消息十分关注,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燕王要开燕王府学宫?

这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了轰动,各方反应不同,有人高兴有人担忧,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对这个消息有不同的看法,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陛下是燕王府学宫的祭酒?这可是天大的新闻!

这意味着燕王府学宫有了皇家的支持,地位非同一般,不能小看,让人不得不重视,另眼相看,纷纷打听详情。

一旦入学燕王府学宫,那就能享受稷下学宫同等待遇?

甚至能享受更加优秀的博士教导?

这个消息让很多人都动了心,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选择,衡量好处和坏处,私下里盘算着是否要投资。

一个个消息不断传出来,细节越来越丰富,引得人们议论纷纷,各种猜测不断出现,说什么的都有,意见不一,大家都在猜测这件事的真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随着消息的传播,整个京城就像是水被烧开了一样,沸腾了!各大茶馆酒楼都在讨论这件事,热闹非凡,人声嘈杂,熙熙攘攘,人们都在关注着这件事的进展,兴致勃勃,连生意都好了不少。

.....

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连空气都仿佛在燃烧,热得人全身出汗,酷热难忍,让人难以忍受,心情烦躁,树荫下挤满了乘凉的人。

大明的风吹过街道卷起阵阵热浪,却挡不住人们议论的热情,反而让这气氛更加热烈,仿佛要将整个京城点燃,气氛高涨,人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热情很高,声音此起彼伏。

朱雀大街边上的客来酒家,此刻坐满了人,人声嘈杂,热闹非凡,门口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来来往往的人连续不断,熙熙攘攘,小二忙得脚不沾地。

朱棣要开设燕王府学宫的消息如今已经成了酒肆中酒客食客们议论的中心,每个人都在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各执己见,都有自己的观点,争执不下,面红耳赤。

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各式各样的酒客和食客,各种身份的人都有,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立场不同,意见不一,对这个消息有不同的反应,众说纷纭,声音嘈杂。

此刻大家全都在议论着此事,声音杂乱,热闹非凡,仿佛在讨论什么国家大事,个个神情激动,脸红脖子粗,争论得十分激烈,不肯让步,手舞足蹈。

酒家的角落位置,一行人静静地坐着,与周围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安静,与周围不协调,引人注意,但没人敢上前打扰。

朱煐、张平、方孝孺、朱樉、朱允熥坐在一桌,看似在悠闲吃饭,实则都在注意听周围的议论,各自思考着,面色严肃,若有所思,心里都在想着这件事,暗自考虑,不时交换眼神。

有时候大家并非喜欢在包间坐着,偶尔在这街道旁的酒肆中感受感受民间气息也是别有一番滋味,能听到许多在深宫里听不到的消息,了解民间生活,体察民情,观察仔细,对朝政有所了解,增加见识,看看百姓怎么生活。

而此时的五人,刚好就听到了酒客食客们的议论,每个人的表情都若有所思,心中各有打算,暗自盘算,衡量利弊,考虑着这件事的影响,神情严肃,眉头微蹙。

哦不对,也不算是刚好,因为如今的消息已经散布开来,只要是外出在这些酒肆茶馆中坐一会儿,那听到朱棣要开燕王府学宫的消息那就是必然的,想躲都躲不开,除非关起门来不出,与外界隔绝,不过问外界事情,否则一定会听到这个消息,传遍全城,无人不知。

以朱棣和老朱的身份,稍微宣传那就能够形成非常强的宣传效果,这一点朱煐再清楚不过,毕竟他之前也是这么做的,深知其中的威力,十分熟练,明白这种宣传的重要性,效果明显,一呼百应。

.....

"这老四!老子就知道这家伙不是什么好人!

"

朱樉拍着桌子骂人,声音之大引得旁边几桌人转头看,但他毫不在意,继续发泄着心中的不满,脸色通红,怒气冲冲,对这个消息十分生气,愤愤不平,拳头握得紧紧的。

朱樉一边生气一边转头有些犹豫地看向朱煐开口,语气中带着忧虑:

"中兴侯,如今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看着不管吧?

"

他着急地等待着朱煐的回答,眼中满是期待,望眼欲穿,希望朱煐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指示,指点方向,身体微微前倾。

"这什么燕王府学宫来势很猛,老四还请了父皇当祭酒,这下我们的优势不就全没了?

"

朱樉十分不安地看向朱煐,希望能得到个明确的指示,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坐立不宁,对这个局面感到十分担忧,忧心忡忡,额头上渗出细汗。

此刻张平、方孝孺、朱允熥的目光也都全都集中到了朱煐的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整个桌子顿时安静下来,气氛沉重,鸦雀无声,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发言,全神贯注,连呼吸都放轻了。

在不知不觉中,朱煐已经成了小团体里毫无疑问的核心人物,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十分重要,影响着整个局面的发展,关系着所有人的利益,至关重要,大家都十分依赖他的判断,只听他的,唯他马首是瞻。

只要是遇到事情,大家第一反应,第一想法就是问他,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可见他在众人心中的地位,没有人能比,大家都拥护他,大家都信任他的能力,真心佩服,愿意跟随。

"一个燕王倒是没什么关系,只是这燕王府学宫背后,怕是不只有燕王。

"

这时候。方孝孺忽然冷不防开口,打破了沉默,说出的话让人吃惊,让在座的所有人都为之一震,大吃一惊,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出乎意料,全都转头看他。

朱樉闻言顿时心里头一跳,众人也都纷纷看向了方孝孺,想知道他为何这么说,眼中都带着疑问,等待着下文,殷切期盼,想听听他的解释,好奇不已,放下手中的筷子。

"老方,你的意思是,还有人要和我们作对?

"

朱樉急切地问道,眉头皱起,心中升起不好的预感,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忧心忡忡,对这个可能性感到不安,紧张起来,声音不由得提高。

"说不准,不过这不难猜。

"

方孝孺摇了摇头,停了停看向朱煐,眼中充满了询问的意思,似乎在寻求认同,想要确认自己的猜测,弄个明白,看看朱煐是不是也这么想,寻求肯定,目光炯炯。

朱煐点了点头,肯定了方孝孺的猜测:

"应该确实是这样。

"

他的语气平静,似乎早就想到,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显得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对这个情况并不意外,云淡风轻,慢慢品了一口茶。

方孝孺眉头一扬,心中暗想,果然,自己猜对了!

中兴侯也是这么想的!这让他有些得意,嘴角微微向上弯起,露出了一丝笑意,暗自高兴,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满意,喜形于色,轻轻捋了捋胡须。

"老方。你这和老大在打什么哑谜啊?

"

张平有些不明白,他还没完全明白两人的意思,感觉自己像是被排除在外,心里有些不舒服,不是滋味,想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什么,迫不及待,凑近了些。

他还没想出来呢,方孝孺和朱煐之间的对话,听这俩人的意思,好像都猜到了什么?

这让张平有些着急,迫切想知道答案,忍不住催促,心急如焚,希望他们不要再绕圈子,直接说明,眼睛在两人之间来回看。

"哈哈哈哈,张志远,没想到还有你没猜到的东西?

"

方孝孺大笑,难得见到张平也有反应慢的时候,觉得十分有趣,心情很好,开怀大笑,对这种情况感到好笑,乐得不行,拍了下桌子。

平日里张平也算聪明,方孝孺能想到的事情他基本也都能想到,两人常常想法一致,配合默契,很少出现这种情况,难得一见,所以方孝孺觉得特别有意思,兴致很高,笑声爽朗。

这回好不容易抓到机会,方孝孺顿时大笑,颇有些扬眉吐气的感觉,心情很好,连日的烦恼一扫而空,云散天晴,整个人都轻松起来,笑容满面,眼睛眯成一条缝。

张平脸色一沉,有些不服气,但又没有办法,只能悻悻地瞪着方孝孺,心中暗自懊恼,后悔不已,责怪自己为什么没能早点想到,闷闷不乐,撇了撇嘴。

"行了老方,你就说吧,别绕弯子了。

"

张平无奈地说道,语气中带着请求,希望方孝孺不要再吊人胃口,直截了当,直接把话说明白,不要再转弯抹角,双手一摊。

......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方孝孺的身上,等待着他的解释...整个桌子顿时安静下来,连周围的喧闹声似乎都小了许多,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方孝孺身上,全神贯注,想听听他到底要说什么,殷切期盼,屏息静气。

方孝孺微微一笑,感觉很是享受,对着大家笑道:

"其实这并不难猜。

"

他故意停了停,吊足大家的胃口,享受着成为众人关注的感觉,不慌不忙,从容自在,故意让大家多等待一会儿,卖个关子,轻轻摇晃着手中的茶杯。

"燕王不是个莽撞的人,他既然出手,那肯定是觉得有些把握。

"

方孝孺分析道,语气肯定,显然经过深入思考,心中早有把握,说得十分确定,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不容怀疑,目光扫过众人。

"而显然,以他一人之力,绝对是能力不够的。

"

他继续说道,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条理清楚,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分析得十分透彻,让人信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那么....他就会找帮手,而看看朝中,谁能在这燕王府学宫开设一事上能帮上燕王....

"

方孝孺眼中闪过一道精光,话说到这里,已经十分明白,只差没有直接说出名字了,但在座的人都已心里清楚,彼此明白,知道他说的是谁,答案很明显,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

他的话还没说完。

一旁张平眼中精光一闪,露出了突然明白的表情,显然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心中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终于想通了其中的重要点,恍然大悟,拍了下大腿。

他想明白了!

张平心中不由感叹,暗骂自己刚才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实在是太大意了,差点误了重要事情,后悔莫及,责怪自己不够仔细,懊恼不已,摇了摇头。

刚刚他顺着方孝孺的思路思考,将朝中可能的人物一一排除,很快就确定了目标,得出了结论,真相大白,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豁然开朗,脑中一片清明。

很快他就得出了结论,除了那个人,没有别的可能。这个结论让他心头一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是小事,必须认真对待,不能轻视,脸色凝重起来。

是啊,燕王并非是个莽撞的人,他应该明白,以他一己之力想要开设燕王府学宫来对抗老大开设的稷下学宫,以双方的差距来说,没有丝毫对抗的可能,就像用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螳臂当车,根本不可能成功,毫无胜利的希望,必败无疑。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燕王府学宫直接成为一个牺牲品,毫无反抗之力,最终默默结束,成为别人的笑料,被人嘲笑,让燕王丢尽脸面,彻底失败,灰溜溜收场。

可如今这宣传的声势却如此浩大,俨然就是一副心中有数的架势,这不符合常理,其中一定有原因,定有内情,背后一定有人在支持,另有原因,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那么显然,他肯定是心中觉得这次对抗是能与稷下学宫正面抗衡的,至少不会轻易失败,这才敢如此大张旗鼓,毫不避讳,有所倚仗,完全不担心失败,信心十足,底气很足。

就算是不能胜过稷下学宫,也不会比稷下学宫差太多,这才敢如此大张旗鼓,毫不避讳,信心满满,志在必得,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心中早有把握,胜券在握。

那么也就是说,他有帮手!

而且是一个实力很强的帮手!

这个帮手给了他足够的信心,让他有所倚仗,如虎添翼,有了与稷下学宫一较高下的本钱,实力增强,不容小觑。

而看看朝堂,能够资格被朱棣称得上是帮手的,除了那个人,还能有谁?

答案已经很明显,不用说也知道,大家都明白指的是谁,心里清楚,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个名字。

朱允炆!

答案已经很明显!

这个结论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心头一紧,面色严肃,如面临大敌,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神情凝重,互相看了一眼。

只有掌握着文官集团的朱允炆,才能给朱棣如此信心!

才能让燕王府学宫有与稷下学宫一较高下的本钱!

这无疑是个坏消息......

......

想到这里的张平顿时心里头咯噔了一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眉头紧锁,愁容满面,对这个情况感到十分担忧,忧心忡忡,轻轻叹了口气。

他不由得抬头看向了朱煐,想从朱煐的表情中看出些什么...

却发现朱煐依然平静如水,似乎早已料到,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慌,沉着冷静,对这个情况并不意外,云淡风轻,继续慢条斯理地吃着菜。

而在他思考的同时,方孝孺也将自己的猜想给说了出来,证实了他的猜测,与他想的一样,完全一致,两人的想法完全相同,不约而同,相视一笑。

他的猜想正如放平所想,正是朱允炆!

这个答案让在场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互相看着,一时说不出话,鸦雀无声,都被这个结论震惊了,难以置信,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听到朱棣有可能和朱允炆联手了,一时间,所有人都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气氛顿时沉重起来。

哪怕是一直以来嘴上不把朱棣放在眼里的朱樉此刻也不由得眉头微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不再像之前那般轻松,神色严肃,如面临大敌,对这个局面感到十分棘手,神情凝重,默默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