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黄金时代(1/2)
崇祯十五年的秋天,对于整个大明北方而言,是一个值得被载入史册的黄金季节。
在李睿那强硬而又高效的“新政”推动下,肆虐了中原十余年的流寇之灾,终于被彻底地画上了句号。数百万曾经流离失所的灾民,被重新安置在了广袤的土地和繁忙的工厂里,从帝国的“负资产”,变成了一个个勤劳的生产者。
北方的草原,在经历了林丹汗与后金的两败俱伤之后,也陷入了暂时的平静。各个蒙古部落,为了换取辽西出产的茶叶、烈酒和铁器,争先恐后地,将自己部落里最健壮的战马和最肥美的牛羊,送到李睿的边境贸易市场。
东方的海疆,更是在“玄鸟舰队”的绝对武力震慑之下,呈现出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从东瀛到南洋,所有敢于挑战“大明皇家海洋贸易总行”权威的海盗和“不友好势力”,都早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一条由钢铁和炮火守护的“海上丝绸之路”,为这个新兴的工业帝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李睿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种田”和“建设”的黄金发展期。
而他,也毫不客气地,将这台已经预热完毕的“工业革命”机器的油门,一脚,踩到了底!
……
滦州,开平矿区。
这里,早已不再是当初那片荒凉的山野。
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巨型井架,如同钢铁的森林,拔地而起。井架之下,是深达数百米的巨大矿井。伴随着“盘古”系列蒸汽机那富有节奏感的轰鸣声,巨大的提升机,将一车又一车的“黑色黄金”煤炭,从地心深处,源源不断地,提升到地面。
矿工们,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冒着生命危险,背着竹筐,在狭窄黑暗的矿道里,艰难攀爬。
他们,坐着由电力(由蒸汽发电机提供)驱动的“罐笼”,可以安全而又迅速地,抵达地下的任何一个作业平台。他们的头顶,戴着装有简易电池的“矿灯”,将黑暗的矿道,照得如同白昼。
他们的手中,甚至已经开始试用一种,由压缩空气驱动的“风镐”,其开采效率,是传统人力镐头的十倍以上!
而在矿井的深处,更庞大的“蒸汽抽水机”和“通风系统”,日夜不息地运转着,将致命的地下水和瓦斯,及时地排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每一个矿工的生命安全。
开采出来的煤炭,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堆积如山。
它们会被直接,装上一种在矿区内穿梭不息的“小火车”(窄轨蒸汽机车),运往不远处的“洗煤厂”和“炼焦厂”。在那里,它们将被清洗、筛选,并被加工成,燃烧效率更高、杂质更少的“精煤”和“焦炭”。
最后,这些工业的“血液”,将通过那条,早已全线贯通的“京辽铁路”,如同潮水一般,被输送到,辽西和整个北方的,每一个,需要它们的工厂和城市。
……
宁远,“轻工业与化工”示范园区。
这里是李睿为大明百姓,描绘的“美好生活”的样板间。
一座座由红砖和钢结构,建造而成的,窗明几净的巨大厂房,在这里拔地而起。
在“皇家纺织总厂”内,数千台由蒸汽机集中驱动的“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正在发出巨大的轰鸣。
从新疆(通过与蒙古部落的贸易换来)和江南,运来的优质棉花,在这里,被迅速地,加工成,一匹匹,质地优良、价格低廉的“玄鸟”牌棉布。
这些棉布,不仅满足了数百万军民的穿着需求,更通过海运远销东瀛、朝鲜,甚至是遥远的印度,为帝国换回了巨额的白银。
在“皇家食品加工总厂”内,画风,则变得,香气扑鼻。
巨大的流水线上,成千上万的土豆,被蒸汽清洗机,清洗干净,然后,通过传送带,送入自动切片机和油炸机。短短一炷香的功夫,便变成了一包包,金黄酥脆的“神仙薯片”。
另一条生产线上,从草原上运来的,成千上万头牛羊,在经过了标准化的屠宰和分割之后,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牛肉罐头”和“羊肉火腿”。这些,易于储存和运输的肉制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内陆百姓的餐桌,更成为了,远洋舰队和边防军人,最喜爱的“战略口粮”。
而在园区的最深处,那座,戒备最森严的“皇家化工厂”里,则正在发生着,更加神奇的“化学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