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内卷的浙江人(2/2)
“嫂子好。”龚经理嘴巴快,又臭又快,余磊没说话,他反应慢,呆若木鸡。
这就是树田总为了公司的事情,把老婆孩子都接到北海来过年了,听说要寒假结束才回去。
春节就算是全家团圆了。
余磊没想到大Boss都过的这么惨,当然不是钱上的,而是家庭上,他呢?
不敢继续想。
不过,家的“温暖”他感受到了,孩子一句一句“爸爸”的,让余磊心都融化了。
“我们这里有搞了个活动室,能打乒乓球。”
“?”树田总很感兴趣,便跟儿子说,“你不是很喜欢吗!学校里也要体育考试,跟叔叔去玩会。”
“叔叔?”余磊弄了下自己的光头,“奶奶的”,果然,工地坑人,三十岁的像五十岁的,都能跟树田总“拜靶子”了,这明显说自己。
“小弟弟,我们一起玩?”
“嗯。”树田总的儿子,“小树”答应了。
树田总是余姚人。
有人说,浙江注重“家文化”,“家风”建设,余磊不晓得真假。
但他心里明白,这种“家文化”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卷”文化。
卷,“内卷”,才是浙江人的文化之根源。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
除了“种田嘉”,其他地方都是山区,你不卷,就没饭吃。
他听同事说,树总的老婆是浙江余姚人,小学老师,事业编,典型的“体制内”。
浙江人对事业的执着,几乎是一种骨子里的基因。
余总甚至在一次闲聊中听人说:“浙江人,不卷不活,卷是常态,不卷就出局。”
余磊去了一趟宁波深有体会。
唉,老浙,唉,考试,唉,就业,唉,工作,唉,人生,唉,未来,唉,不知道唉什么了,反正老浙永远是在闹麻和在闹麻的路上了。
人们在讨论一个地区性习惯时擅长寻找一种历史的根源,余磊觉得老浙其实有些地方是有这种传统的,尽管传统可能是本地精英发明的。
以“种田嘉”杭嘉湖大平原为例吧,明朝就出了不知道多少进士多少尚书多少大臣,老家隔壁的隔壁南浔,还有什么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名人有什么徐中行茅坤还有什么忘了。
总之,都是在晚期王朝国家就卷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一大堆,最多的是考科举,伟大的浙江人搞内卷搞了五百多年。
明太祖的时候就接受了教育,这或许是内卷的根源之一。
然而,内卷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历史上有什么老浙就干什么,历史上曾国藩来了老浙集体润上海当阿拉桑和宁去了,如今老浙想当上海人还有重重大山阻隔呢,内卷来了老浙只能精神内耗。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浙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资源倒挂了,这里又要提到浙江人民最爱的“四校合并”。
总有人骂这件事情是浙江人小气,什么地方保护主义都跑出来了,怎么知道骂浙江,不知道,骂京城,魔都了?
老浙一个省养个三四个985211不是问题,结果被几个民国大学情怀爱好者一搞只剩下一个了,还没把吃掉的教会大学,之江大学吐出来。
浙大说厚道也许厚道,但是不厚道肯定是不厚道,一个省一年30多万报考,想在省内上985211,名额只有3000多,想想气不过。
隔壁上海人考个复旦,50000人里出1500个,就算是老浙中产卷比,有这个机会指不定也上了,更何况沪国还不止一个985211。
以前小时候天天听老人骂隔壁谁谁谁家儿子是个智障,户口调到上海才考了个211,余磊就知道为什么奶奶“宜兴人”?
天天骂上海人都是江北人了。
当然,这些都是余磊在宁海电厂听李保田说的,当时觉得言过其实,现在才发现,自己唐突了。
浙江是真的“内卷”,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