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太子的最终解决方案(2/2)
然而,李世民久久没有说话。
他死死地盯着地上那几条粗糙的线条,呼吸变得越来越急促。
他不是隋炀帝,他比谁都清楚,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大运河,而是其暴政。而大运河,却实实在在地造福了后世。
而李承乾提出的“国道”和“军道”……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李世民几乎在瞬间就明白了这几条线的战略价值。
长安到洛阳的“国道”,能将关中与中原这两个大唐最重要的核心区域牢牢锁在一起。而朔方到突厥的“军道”,更是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剑!一旦建成,大唐对草原的控制力,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钱呢?”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沙哑,“修如此浩大的工程,钱从何来?国库可支撑不起。”
李承乾心中窃喜,来了,关键问题来了。
他立刻回答:“父皇,我们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和粮食!那二十万灾民,就是最好的劳力!我们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管他们饭吃,每日再发给他们少量的‘救灾券’作为工钱。这些券,他们可以用来在官府开设的商铺里,购买盐、布、铁器等生活必需品。”
“如此一来,”李承乾开始了自己的完美逻辑闭环,“我们用世家那里换来的粮食,养活了工人,解决了社会安稳问题。工人们修了路,方便了朝廷。他们拿到救灾券,又去买朝廷专营的商品,钱……哦不,是券,又回到了我们手里!父皇您看,这里面,朝廷除了提供粮食和一些专营商品,几乎没花一个铜板!我们就得到了一条价值连城的国道!”
他这番话,听起来是不是天衣无缝,像个天才?
但李承乾知道,这是典型的“PPT经济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里面的管理成本、物料损耗、官员贪腐、技术难题,随便一个都能让整个计划崩溃。他就是要让李世民看到这个计划的“美好前景”,然后一头扎进去,最后摔个头破血流。
届时,劳民伤财之名,他李承乾背定了!
听完他的“完美闭环”,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全都沉默了。
大殿里,死一般的寂静。
李承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许久,杜如晦颤抖着声音开口了:“天……天才……不,鬼才之思!此……此乃万世之策啊!”
房玄龄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看着李承乾,眼神里已经不是敬佩,而是恐惧:“殿下……您……您从一开始,就算计好了这一切?”
“什么?”李承乾一愣。
只听房玄龄激动地分析道:“‘以人就粮’,将劳力转移到北方;‘拍卖会’,从世家手中获取海量粮食;设立‘宝泉监’,确立‘救灾券’的信用。这三步,环环相扣!原来……原来殿下最终的目的,根本不是救灾,而是为了这惊天动地的‘大基建’之策铺路!”
杜如晦补充道:“没错!劳力、粮食、货币,三者齐备!这哪里是临时起意,这分明是蓄谋已久的惊天布局!殿下,您是以天下为棋盘,以苍生为棋子,下了一盘我们根本看不懂的大棋啊!”
李承乾:“……”
我不是,我没有,别胡说!
我真的只是想败家啊!
李世民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豪迈与快慰:“哈哈哈哈!好!好一个‘大基建’!好一个‘万世之策’!承乾,你没有让朕失望!此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宝泉监’出钱,工部出人,兵部协调,务必将这条‘贞观大道’,给朕修出来!”
李承乾面如死灰,站在原地,如遭雷击。
他感觉,自己不仅没能当成咸鱼,反而被人一脚踹上了“基建狂魔”的道路。
而且,还是自己给自己铺的路。
他看着父皇和大臣们那一张张狂热而崇拜的脸,第一次,对自己“搞砸事情”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