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向阳之路(2/2)
我看着她认真的表情,想起二十二岁时的自己。那时只觉得工作是谋生手段,现在明白每一滴石油背后,都是万家灯火的保障。
第二天清晨,勘探队整装待发。赵婧检查着设备清单,王工给队员们讲解注意事项。
“出发!”我挥了挥手。
队伍向深山行进。途中经过一个牧民定居点,孩子们跑出来好奇地张望。老牧民认出了王工,热情地招呼我们喝奶茶。
“你们是来建管道的?”老人问。
“是的,大爷。建成后,你们就更方便了。”
继续上路的路上,赵婧小声说:“林所,刚才那场景,让我想起您常说的话。能源工作者的价值,不在报表上,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
翻过一座山丘,勘探点终于到了。
队员们迅速展开工作,无人机升空测绘,王工指着山谷:“就是这里,地质条件最适合。”
数据传回总部后,庄总发来贺电:“初步分析结果理想,继续推进。”
收工时已是夕阳西下。返程路上,队员们虽然疲惫,但眼神明亮。
赵婧边走边说:“等管道建成,我要带爸妈来看,告诉他们这是我参与的项目。”
回到项目部,食堂准备了热乎的饭菜。吃饭时,年轻人们围坐一桌,讨论着今天的收获。
我看着他们,心里涌起一种奇妙的感受,我曾经是被带领的新人;现在,我成了带领别人的人。
睡前检查邮件时,发现妈妈发来了家里的照片。我回复:“很快回去。”
关掉电脑,走到窗前。
繁星点点,项目部灯火通明。这一刻,东海、新疆、上海、西北……所有走过的路在脑海中连成一线。
清晨的闹钟响起时,项目部已经热闹起来。王工在院子里调试设备,赵婧带着年轻队员做热身运动。
早餐时,食堂特意准备了高热量的食物。
“今天要翻越两座山,大家多吃点。”王工端着餐盘坐下,“林所,记得带够水,那边没有水源。”
我点点头,检查着背包里的装备。卫星电话、GPS定位仪、急救包,每一样都关系到整个队伍的安全。
出发前,赵婧跑来汇报:“林所,气象台发布了大风预警,下午可能有沙尘暴。”
“通知队员加快进度,务必在中午前完成主要勘测任务。”
山路比想象中难走。年轻队员小李第一次来西北,喘着气说:“这路比训练时难走多了。”
王工笑着拍拍他:“习惯就好。当年我跟林所在新彊勘测时,还得骑马呢。”
勘测点在一处山谷里。队员们迅速架设设备,无人机嗡嗡升空。赵婧盯着屏幕:“地形数据传回来了,比卫星图精确得多。”
“岩石样本采集完成。”小李抱着取样箱跑来,“林所,您看这个岩层结构是不是很特别?”
我仔细查看样本:“确实,这种地质结构对管道铺设很有利。通知技术组重点分析这个点位。”
中午时分,大风如期而至。王工大喊:
"收队!沙尘暴要来了!
"
我们快速收拾设备,顶着风沙往回赶。能见度越来越低,我紧紧握着GPS,带领队伍沿着预定路线前进。
回到项目部时,每个人都灰头土脸,但眼神里满是兴奋。小李激动地说:“第一次经历沙尘暴,太刺激了!”
晚饭后,数据分析结果出来了。赵婧兴奋地汇报:“林所,地质条件比预期更好,可以缩短管道长度五公里,节省预算百分之十。”
我仔细查看报告:“把数据同步给设计组,让他们重新评估方案。”
深夜,我独自整理最终报告。窗外风沙已停,星空格外清澈。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十四年的旅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奋斗。从东海师傅的悉心指导,到新疆同事的并肩作战,再到上海团队的全力支持,每一程都有人相伴。
而现在,轮到我为年轻人铺路。就像当年师傅教我识图纸一样,我要教会他们看更远的路。
这条路,是成长之路,从青涩到成熟;是责任之路,从个人到国家;是传承之路,从被带领到带领。
更是向阳之路,光明在前,吾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