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标准倡议(2/2)
我赶紧介绍:“这位是上海大学的于教授,他们团队将独立评估标准模型的科学性。”
于教授说道,“我们已初步验证,长城石化的算法在误报率控制上比国际公开模型优15%。但通用性还需更多数据验证。”
李静补充道:“我们建议增加区域性适配模块。比如南方企业多雨季腐蚀问题,西北企业多风沙影响。”
会场上气氛松动不少。一家西北企业的代表举手:“我们愿意提供五年风沙环境数据,只要模型能帮我们预测设备寿命。”
张总工突然站起来,“我有个提议,能不能由协会牵头,成立个标准工作组?各家派技术骨干参与,别让长城石化一家忙活。”
我立刻点头,“正合我意!工作组每月开一次线上会,进度公开。”
中午聚餐时,张总工主动坐到我旁边,“林所长,我承认上次有点较真了。但能源安全这事,确实不能马虎。”
我给他倒茶,“您这是负责任。其实我最佩服您当年在戈壁滩搞管线的事迹,听说零下二十度还亲自带队巡检?”
他哈哈一笑,“老黄历了!不过那时候要是有你这套标准,我能少挨点儿冻。”
下午的分组讨论更深入。李工拉着王涛敲定试点细节,张总工甚至主动分享海江石化的故障数据库。
临散会时,刘秘书长总结:“工作组下周就启动,第一项任务,三个月内拿出标准草案。
"
回程的高铁上,赵万里兴奋地算账:“这下至少有二十家企业参与,数据量够让模型更精准了。”
李静却提醒:“别乐观太早。标准涉及利益分配,后续博弈少不了。”
我望着窗外飞驰的田野,是啊,安全只要方向一致,吵吵闹闹也是进步。
回到公司已是深夜,但工作组的筹备工作立即展开。第二天一早,我就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工作组的人员配置要均衡。”我指着白板上的架构图,“每个参与企业至少要派一名技术骨干,我们这边由李静牵头。”
王涛提出建议:“是否要考虑不同规模企业的代表性?大企业和小企业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
“说得对。”我点头,“工作组要设立大小企业两个分组,分别讨论后再整合。”
张俪快速记录着:“那会议频率呢?每月一次是否足够?”
“先按双周一次试行。”我思考着说,“标准制定初期需要密集讨论,等进入正轨后再调整。”
三天后,工作组第一次线上会议如期举行。让我意外的是,张总工竟然亲自上线参会。
“我先提个实际问题。”张总工开门见山,“标准中的设备接口规范,是采用国际标准还是制定国内标准?”
海江石化的一位总监接着说:“如果采用国际标准,现有设备改造难度大;但制定新标准,又担心兼容性问题。”
李静调出对比数据:“我们研究过,可以在国际标准基础上做扩展,这样既能保证兼容性,又能满足特殊需求。”
会议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讨论了二十多个技术细节。结束时,张总工罕见地表示满意:“这种务实讨论很好,下次会议我还会参加。”
随着工作推进,新的挑战也不断出现。一家小型企业反映:“标准要求的传感器精度,我们的老旧设备根本达不到。”
王涛立即提出解决方案:“可以设置过渡期标准,给中小企业留出设备更新周期。”
两个月后,标准草案初具雏形。但在最后评审环节,又出现了分歧。
“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标准是否过于严格?”一家企业代表质疑,“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站点。”
李静据理力争:“这是基于事故损失测算的最低要求,不能再降低。”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了折中方案:根据不同地区条件设置差异化标准。
标准草案提交行业协会评审那天,张总工特意打来电话:“林所长,这次合作让我看到了行业团结的可能。”
“这只是开始。”我说道,“下一步是试点应用,需要大家继续支持。”
标准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实用;不在于权威,而在于共识。能源安全之路,需要整个行业携手同行。
或许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找到那条微妙的平衡线。而今天,这条线上又多了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