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行业交流(2/2)
问答环节又持续了半小时,问题具体了很多,开始聚焦到技术细节和合作可能性上。
我能感觉到,那层坚冰正在慢慢融化。
会议结束,我一边收拾讲稿,一边和几位围上来的同行交换名片。
张俪快步走过来,“林所,刚才行业协会的秘书长想约您明天上午详细聊聊合作框架的事。”
“好,你安排时间。”我点点头,心里松了口气。这场硬仗,总算没砸。
走出汇报室,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来,有些晃眼。我想起在新疆戈壁滩上,和巴合提别克一起顶着风沙检查管线的日子。
那时的“安全”,是实打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现在,要把这种经验转化成能让整个行业受益的体系,路还很长。
但至少,今天算是在这潭水里,投下了一颗石子。
当晚,团队聚在酒店房间里复盘。赵万里一边扒拉着盒饭一边说:“今天那个张总工,明显是来找茬的。”
“未必。”李静推了推眼镜,“他问的问题其实很实际。中小企业确实面临资金压力。”
王涛点头:“不过后来态度缓和了,还找我要了联系方式。”
我放下筷子:“这正是行业交流的意义。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张俪拿着平板过来:“林所,刚收到七家企业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模块化方案。”
“好事。”我转向李静,“把技术白皮书准备得再通俗些,特别是成本效益分析部分。”
第二天见到行业协会的刘秘书长,他开门见山:“林所长,你们这个‘三步走’方案很有推广价值。”
“协会可以组织试点企业,但需要你们提供技术支持。
"
“这是自然。”我拿出准备好的合作草案,“我们计划成立一个技术共享平台,定期组织交流培训。”
中午用餐时,海江石化的张总工主动坐到我旁边:“林所长,昨天的问题可能有些尖锐,但确实是我们的实际困难。”
“张总工客气了。”我给他倒了杯茶,“您说的都是实话。”
他叹了口气:“不瞒你说,我们去年就因为一个阀门故障,导致全线停产36小时。要是早点搞预警系统……”
下午的分组讨论更加深入。南方那位李工带来了一份详细的技术需求清单:“林所,这是我们设想的改造方案,您帮着把把关?”
我仔细翻阅后说:“建议先从输油泵站开始,这部分投入相对较小,见效快。”
会议最后一天,协会安排参观我们的示范站点。
看着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一位老工程师感慨:“这才是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啊。”
张总工悄悄问我:“林所长,如果我们要实施第一步,做一个实验站点,大概需要多少预算?”
我让王涛当场测算:“根据贵公司的情况,初期投入大概在300万左右。”
回程的飞机上,赵万里兴奋地说:“这次收获太大了,有十几家企业表示要参与技术共享平台。”
李静更务实:“接下来要尽快把标准规范制定出来。”
我看着舷窗外的云海,想起昨天张总工最后说的话:“林所长,希望你们这个平台真能做到资源共享。”
空乘送来饮料时,我特意要了杯咖啡。接下来的工作还很多,但方向已经明确。
能源安全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整个行业携手前行。就像这架飞机,每个部件都要可靠,才能平安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