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团队带领(1/2)
周一早上我刚进办公室,张俪就抱着文件夹小跑过来。“林所,赵工和李博士在会议室等你,说是模型参数出了分歧。”
我放下包直奔会议室。赵万里和团队里新来的博士李静正站在白板前争论,旁边几个年轻研究员低头刷着手机。
“传统风险评估模型根本不够用!”李静把马克笔往桌上一扔,“极端情境需要引入机器学习算法。”
赵万里抱着胳膊摇头:“项目时间紧,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算法万一出错谁负责?”
我敲了敲门板:“先坐下说。”
李静转头看到我,连忙把滑到额前的碎发别到耳后:“林所,我们正在讨论数据建模方案。我认为应该采用动态神经网络……”
“动态网络需要海量数据训练。”赵万里打断她,“我们现在连基础数据库都没建成。”
我拿起白板笔圈出项目计划书上的时间节点:“两周后要交第一阶段报告,你们觉得现在该吵还是该干活?”
会议室瞬间安静。角落里玩手机的研究生悄悄锁上了屏幕。
“这样。”我拉过椅子坐下,“李静负责梳理现有算法库,列出三种最可行的方案。”
“赵工带人验收基础数据,明天下午我要看到合格的数据样本。”
李静迟疑道:“可是林所……”
“没有可是。”我把项目任务书推到她面前。
“你是算法专家,但要先学会在限定条件下解决问题。赵工二十年经验不是用来吵架的资本,是项目的保险栓。”
赵万里脸色缓和了些:“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得脚踏实地。”
门口传来小心翼翼的敲门声。张俪探进头:“林所,庄总让问下演练方案什么时候能定。”
“下午三点前给他。”我转头看向众人,“听到没?各部门都在等我们开绿灯。”
李静忽然举起手机:“我学长在气象局,能不能申请接入他们的实时数据库?”
赵万里眼睛一亮:“老张那个团队?他们刚升级了服务器。”
“现在就去联系。”我把白板笔递还给李静,“但要记住——数据可以新,方法必须稳。”
中午在食堂遇到安全部的刘万青。他端着餐盘坐到我旁边:“听说你们早上吵得挺热闹?”
我夹起一筷子青菜:“吵比冷场强。对了,演练场地需要加装多少传感器?”
“正想跟你说这个。”他掏出手机划出图纸,“按原计划200个点不够,至少加到500个。但预算……”
我放下筷子:“下午让财务部重新核算。关键时刻不能省。”
回到办公室,张俪正在帮我整理邮件。“林所,李静刚提交了算法方案,还附了份风险预案。”
我打开附件,发现她不仅列出了三种算法对比,还标注了每种方案的时间成本。
最后一行用加粗标记:推荐方案B,稳定性与创新性平衡度最佳。
“通知项目组四点开会。”我按下内线电话。
下午的会议比想象中顺利。李静用三维动画演示了算法逻辑,赵万里补充了实操中的注意事项。
当投影屏上出现融合方案时,几个原本玩手机的研究生都坐直了身子。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我总结时特意看了李静一眼,“个人再厉害,抵不过集体智慧。”
散会后赵万里留在最后:“林所,小李确实是个好苗子。”
我整理着会议记录:“所以你得多带带她。”
他憨厚地笑了:“明白。明天我带她实地勘测。”
傍晚准备下班时,庄总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晓阳,听说你们今天成果不错?”
我把融合方案的打印稿递给他:“初步成型了。明天实地测试后能最终定型。”
他快速浏览着报告:“这个李静,就是你说要重点培养的博士?”
“对。有冲劲但也听得进劝。”我拿起外套,“现在年轻人缺的不是能力,是磨炼的机会。”
庄总点点头:“总部刚通知,下个月要抽检各分公司安全项目。你们这个‘韧性系统’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我动作顿了一下:“提前到什么时候检查?”
“四周后。”他意味深长地看着我,“所以你们这两周出的不是阶段报告,是迎检底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