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来时的路(2/2)
赵万里不好意思地挠头,“所以我想,能不能把这种‘错误笔记’的传统延续下去?让新来的实习生都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
“这个想法好!”我立即赞同,“回头开部门会时你提出来,我们正式建立'师徒传承'制度。”
会议室内,当赵万里提出这个建议时,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我赞成!”王亮第一个举手,“刚来时我连合同条款都看不懂,现在能独立审核跨国协议了。这些成长轨迹确实该记录下来。”
技术部的张晓敏翻出手机照片:“看,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项目时拍的。那会儿连设备名称都记不全,现在都能带新人了。”
我看着热烈讨论的团队成员,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既然大家都认同,我们就正式启动‘能源安全传承计划’。每个人都要带一名新人,定期交流成长心得。”
中午在食堂,新来的实习生小李怯生生地坐到我旁边:“林所,我能看看您那本笔记吗?听说您也是从实习生做起的。”
我把笔记本递给她:“当然可以。不过重点不是看我的笔记,是要开始写你自己的故事。”
她认真翻看着,突然指着一处:“这里写着‘今日事今日毕’,是您的座右铭吗?”
“是陈师傅教我的。”我回忆道,“那会儿总觉得明天再做也行,直到有次因为拖延差点误了大事。从此就养成这个习惯。”
小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谢谢林所!”
十几年前,陈师傅手把手教我认识每一个阀门、每一条管线。
现在,我也成了别人的师傅。这种传承,或许就是能源行业最宝贵的财富。
傍晚,张俪拿着新拟的“传承计划”实施方案来找我:“林所,按您要求,方案里特别强调了‘经验分享’和‘错误总结’两个环节。您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仔细翻阅后说:“加一条:每季度组织一次‘师徒座谈会’,让老师傅讲讲当年的故事,新人谈谈成长的烦恼。”
“好主意!”张俪记下来,“其实很多年轻人不是怕吃苦,是缺少引导。有前辈指路,能少走很多弯路。”
不久后的国庆假期,回家时,父亲翻出更多老照片:“你看这张,是我当年在玉门油田工作时拍的。那会儿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
照片上,一群穿着工装的人站在荒漠中,身后是简陋的钻井设备。虽然画面模糊,但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光。
“我们那会儿常说,找油的人要有油一样的韧性。压力越大,越要往外冒。”
父亲感慨道,“你现在搞能源安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找油。都是在为国家的能源命脉保驾护航。”
我小心收好照片:“爸,我想把这些老照片扫描下来,放在传承计划的档案室里。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他们站的肩膀有多厚实。”
假期结束时,我特意把父亲的照片带到办公室。当我在晨会上展示这些照片时,年轻同事们都围了过来。
“原来林所家里都是干能源的啊!”小李惊叹道。
“不止我家。”我指着墙上中国能源发展史的宣传画。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站在前辈开拓的道路上。我们的责任,是把这条路铺得更宽更远。”
会后,赵万里找到我:“林所,我想把‘错误笔记’升级成电子版,建立个数据库。这样新人遇到问题时,可以检索类似案例。”
我立即支持,“你牵头做方案,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
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