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技术标准之争(2/2)
"明确将中国西北地区的绿氢项目列为全球最佳实践案例。”
“特别是我们在新疆研发的荒漠光伏制氢技术,被评价为'具有革命性的成本控制能力'。“
安德森突然起身:“这并不能证明...”
“当然能证明。”我切换幻灯片,“白皮书显示,欧盟专家组去年秘密考察了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项目。”
“默克先生,您团队的施密特博士当时给出的评价是'难以置信的效率'。”
德国代表团一阵骚动。默克的脸涨得通红:“那是非正式访问...”
“但数据是正式的。”我调出签章文件,“贵国联邦环境署在此基础上调整了本国氢能战略,不是吗?”
日本代表急忙打圆场:“或许我们可以聚焦技术细节...”
“一直在聚焦细节。”老周开口,英语意外流利。
“是你们非要扯什么地缘政治。我们新疆项目用的电解槽,每千瓦时耗电量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8%,这数据经得起任何机构验证。”
法国代表举手提问:“为什么选择在新疆发展氢能?那里似乎...缺乏基础设施。”
“正因为缺乏,才更要建设。”我点开视频资料,“我们在喀什建的绿氢站,不仅给燃料电池车加氢,还解决了周边乡镇的用电问题。当地牧民现在用氢燃料电池给羊圈供暖,替代了污染严重的柴油发电机。
"
会场突然安静下来。
“标准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我关上视频,“更应该衡量技术如何造福普通人。”
“中国愿意分享所有技术专利,唯一要求是——别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
"
克劳德主席轻轻鼓掌:“很好的观点。那么关于技术共享的具体方案...”
“我们已经提交了七份提案,”我直视默克,“如果某些代表仍然认为数据不够透明,欢迎随时来新疆实地考察。”
“当然,得先克服'基础设施不足'的心理障碍。”
默克沉默片刻,突然笑了:“我承认,先前确实存在偏见。不过林女士,您这谈判风格...很像我们德国人。”
“不。”我微笑着摇头,“这是中国人实事求是的风格。”
“还有更绝的。”我眨眨眼,转向全场。
“其实我们准备了第八份提案,建立国际氢能技术共享平台,所有参与国都能获取基础专利授权。”
安德森猛地抬头:
"包括核心电解技术?
"
“包括。”我点头,“但需要承诺用于民生领域。中国发展氢能不是为了卡谁脖子,而是想让更多人都用上清洁能源。”
日本代表急切地问:“平台何时启动?”
“现在就可以。”我打开共享文件夹,“首批开放地专利,包括新疆项目改良的防风沙电解槽设计图。”
默克突然站起来:“我建议休会十分钟...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中方提案。”
再次复会时,气氛明显不同。默克第一个发言:“德方支持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但建议增加跨国监督机制。”
我立即回应,“中国欢迎监督。毕竟我们在新疆的项目早就安装24小时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对全球公开。”
安德森嘟囔:“这女人怎么什么都有准备...”
老周嘿嘿一笑:“她在西北分公司跟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时,你们还在实验室玩试管呢。”
技术讨论终于步入正轨。当默克主动分享德国储能技术时,我知道这场仗打赢了。
散会后安德森走过来:“林女士,您是我见过最难缠的谈判对手。”
“因为我背后站着无数中国工程师。”我收起资料,“他们在戈壁滩啃着沙子搞研发时,想的不是怎么卡别人脖子,而是怎么让世界变得更好。”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老周碰碰我肩膀:
"刚才说开放专利...真能做主?
"
“来之前总部就批了。”我笑道。
手机震动,收到新消息:“欧盟正式请求加入技术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