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同步翻译陷阱(2/2)
“措辞……模糊一点,核心逻辑必须立住。重点是拖时间,给晓阳创造机会。”
赵姐心领神会:“交给我。”
会议继续。对方果然揪着SCADA数据的“孤证”不放。
“仲裁员阁下,我方再次强调,仅凭几个峰值异常截图,完全无法证明是外部干扰导致设备故障。”
“这更像是贵方工程师操作失误或系统自身缺陷的托词……”史密斯侃侃而谈。
轮到赵姐回应。她站起身,拿着我那份会议纪要,语气沉稳却故意带上了点技术讨论的“纠结”。
“关于SCADA数据,我方提供的截图是真实、原始的。”
“至于峰值异常的成因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涉及多重变量,包括当时的原料输入稳定性、环境温度微变、以及……”
“嗯,我们内部还在做交叉验证的一些辅助参数模型……”
她在“辅助参数模型”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但显得煞有介事。
对方律师的耳朵明显竖了起来。
好机会!
趁着所有人注意力都在赵姐和对方律师的交锋上,我装作整理面前散落的文件。
身体微微前倾,手肘“不小心”把一支笔碰掉了。
笔咕滚出去,正好停在史密斯助理的椅子腿旁边。
“抱歉。”我低声说了一句,起身弯腰去捡。
捡笔的同时,捏着录音笔的手掌摊开,让录音笔的拾音孔方向,正对着那个助理挂在耳朵上的、闪着诡异绿光的接收器。
距离,顶多半米。
赵姐还在继续她的“技术烟雾弹”。
“……这个模型的可靠性验证需要时间,所以我们暂时无法给出确切的、排除所有其他干扰因素的百分百结论。”
“但现有证据链,足以指向外部异常输入……”
我捡起笔,坐回座位,手心紧紧握着那个小小的录音笔。
张律师全程面无表情,史密斯似乎被赵姐抛出的“辅助参数模型”钩住了,正侧头和助理低语着什么。
赵姐发言完毕坐下。张律师适时接过话头,把话题引向更宏观的合同责任界定,不再纠缠技术细节。
对方显然还想深挖那个“模型”,但张律师滴水不漏,牢牢把控着节奏。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成了拉锯战。
我如坐针毡,只希望录音笔电量充足,录得足够清晰。
终于,仲裁员宣布第二轮质证结束,进入双方最后陈述准备阶段,再次休会半小时。
对方律师团离席时,史密斯和助理交换了一个眼神,助理迅速摘下了那个接收器。
我立刻看向张律师。
我们三人默契地快速收拾东西,离开会议室,找了个僻静的消防通道拐角。
“怎么样?”赵姐迫不及待地问。
我掏出录音笔,手指按下了播放键。
录音笔里先是传来一阵沙沙的底噪,接着是清晰的、带着同传特有腔调的中文翻译声。
那正是我方频道(A频道)的同传内容!赵姐刚才那番关于“辅助参数模型”的模糊发言,一字不漏地回放出来!
甚至还能隐约听到张律师后续把控话题方向的声音!
“录到了!清清楚楚!是我们的频道!”
张律师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他接过录音笔,仔细听了几秒,确认无误。
“好,这就是铁证。晓阳,干得漂亮。”他把录音笔小心收好,“赵总,你立刻联系公司安保部和IT应急响应小组,最高级别。”
“我马上去找仲裁庭主席和大会技术负责人。设备是他们提供的,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白!”赵姐掏出手机就开始拨号。
我看着张律师匆匆离去的背影,又看看赵姐严肃打电话的侧脸,刚才的紧张感慢慢被一种更强烈的愤怒和后怕取代。
这不是什么高明的商业技巧,这是赤裸裸的犯罪!
要不是张律师心细如发,要不是赵姐稳得住,我们精心准备的底牌,恐怕早就被对方翻了个底朝天!
这哪里是仲裁会?分明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一个耳麦,差点就让我们栽进坑里。
“丫头,”赵姐打完电话拍了拍我的肩膀。
“记住今天。咱们搞法务,守的不光是合同条文,更是底线。”
“这种偷鸡摸狗的把戏,发现一个,就得摁死一个!不然,什么技术秘密、商业底线,全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