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彻查到底(2/2)
两日后,都察院御史张潜,领着一队人马,低调地离开了京城,赶赴运河。
而在他离开的第二天,京城最大的当铺“聚宝斋”里,一个不起眼的朝奉,也悄悄收拾了行囊,沿着另一条路,朝着南方而去。没有人知道,他怀里揣着一枚特殊的令牌,那是东宫暗卫的信物。
在李知安和齐逾各自忙碌的时候,被安置在四方馆的苏迪娜,过着一种外人看来堪称枯燥的生活。
这座名为“四方馆”的宫殿,实则是一座华美的囚笼。她不能随意走动,身边时刻有宫人“伺候”,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呈报到东宫。
但苏迪娜并未因此消沉。
相反,她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求知欲。
她向看守的宫人请求,希望能阅读一些书籍。李知安得知后,大方地命人从皇宫藏书楼中挑选了一批不涉机密的书籍送去,内容涵盖大安的历史、地理、诗词和风土人情。
从那天起,苏迪娜大部分的时间都沉浸在书海里。
她看书的速度极快,往往三五日便能读完厚厚的一本。她不仅看,还学着大安人的方式,用毛笔在纸上做笔记。
起初,她握笔的姿势十分生涩,写出的汉字歪歪扭扭,如同孩童涂鸦。但她极有耐心,一遍遍地临摹,从最简单的笔画开始。看守她的女官发现,不过半月,这位西昭公主的字迹,竟已写得有模有样,工整清秀。
除了读书写字,她偶尔也会在与宫人闲聊时,询问一些大安的风俗。比如,为何大安的女子喜欢在七夕节乞巧,又为何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她的问题很细致,不像寻常的客套,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探索。
一日,她无意中听宫人提起,太子妃在京中开办了民学监,让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
苏迪娜听完后,沉默了许久。
晚上,她呈给东宫的例行信笺上,第一次写下了读书笔记之外的内容。她用尚显稚嫩的汉字写道:“闻太子妃设民学监,教化万民,心甚向往之。不知学监之中,是何光景?”
这封信笺被送到李知安手中时,她正为瓦子巷的病情烦忧。经过几日的诊断和药材试探,她基本确定那是一种通过水源传播的疫病,虽然不致命,但极易传染,且会让孩童身体变得虚弱。
看到苏迪娜的信,李知安有些意外。
“她倒是聪明。”李知安将信笺递给齐逾。
齐逾扫了一眼,淡淡评价:“一个能在逆境中主动学习、了解对手的人,绝非池中之物。”
“那……要让她去看看吗?”李知安问道。
“为何不呢?”齐逾反问,“让她看看也好。让她看看真正的大安,看看我们的根基所在,或许比读一百本书都有用。”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当然,安防要做足。别让她看到了不该看的,也别让她有机会做什么不该做的。”
得到许可后,李知安便做了安排。
数日后,一个天气晴好的下午,一辆朴素的马车在数名便装护卫的簇拥下,停在了城西一处民学监的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