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且隋 > 第302章 大丧

第302章 大丧(2/2)

目录

战功赫赫、勇冠三军却不幸早逝的猛将,麦铁杖。

忠诚耿直、在杨玄感叛乱中坚守东都直至病故的老臣,樊子盖。

被誉为大隋柱石、在剿灭各地民变中屡建奇功最终殉国的大将军,张须陀。

文帝朝智囊、文采斐然、典章制度多出其手的名臣,李德林。

西魏北周名将、开隋元勋、堪称军方传奇的守边重臣,韦孝宽。

杨广潜邸旧臣、晋王时代的心腹谋主、参与夺嫡并多有建树而忧惧而死的忠臣,张衡。

能征善战、为隋朝开拓边疆、平定四方的大将,于仲文、段文振;

前梁皇帝、杨广萧皇后之兄、归顺大隋后颇受礼遇的萧琮……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都是一部与隋室江山休戚相关的历史。

他们的神主牌位,将依照严格的礼仪规制,被迎入帝陵旁的专属陪葬墓区,与皇帝共享太常寺永久的“血食”。

每年春季,将由皇帝或遣重臣主持,以最高规格的“太牢”(牛、羊、猪三牲俱全)祭祀。

每年秋季,则以“少牢”(羊、猪)祭祀。

并,有专门划拨的陵户,世代相传,负责陵区的昼夜洒扫、香火供奉,确保“血食”不绝,象征着帝国对其功绩的永志不忘。

当然,这份穿越生死的极致荣宠,并非轻易可得。

礼官在宣读完已故者名单后,声音陡然拔高,开始宣读更为引人瞩目、也更能体现杨广政治布局深意的部分——对尚在人世的托孤重臣,预先赐予的“陪陵”资格。

“太师、魏王、尚书令、天下兵马大元帅杨子灿……”

“太傅、上柱国、宋国公萧瑀……”

“太保、柱国、闻喜县公裴矩……”

“司徒、太子少保、邳国公苏威……”

“司空、柱国、荣国公来护儿……”

“司马、上大将军、观国公杨义臣……”

……

名单依次念下,几乎囊括了当下政事堂的所有核心成员,以及如阴世师、杨继勇、骨仪、郑善果、冯盎、程棱……等一批在杨广时代受到重用,并在危难时刻表现出坚定忠诚的重臣。

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在生前位极人臣,在死后,其遗骨亦可葬入帝陵陪葬区,其神主亦有资格在经过严格程序后,进入隋室宗庙最核心的“祧室”,真正实现“永享国祭、血食万代”。

但这“永享”之路,并非坦途。

名单之下,还有那森严而不可逾越的“五步流程”的朝廷规制。

先,假亲戚或赐姓同宗。

通过联姻(如尚公主、娶宗室女)、认养(如收为义子)、或直接由皇帝下诏赐予皇姓“杨”,使外姓功臣在名义上成为“自家人”,打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隔阂,在宗法血缘上获得入门资格。

再,补军功。

即便是以文治、谋略见长的臣子,也需在官方修订的史书、档案中,为其补上相应的军功记录(哪怕是象征性的参与谋划、或授予荣誉性的武职散官),以符合“武力襄赞”、“马上得天下”的建国传统与意识形态要求。

后,临终手敕。

需有其在位皇帝的亲笔诏书,或明确的、记录在案的遗命,再次确认其陪葬资格,确保其恩宠不因皇帝更迭而动摇。

再后,礼部画位。

由其去世时的礼部,组织大学士、史官,严格核定其一生功过,依据其最终官阶、爵位、与皇室的亲疏关系以及对帝国的贡献度,在宗庙“祧室”中划定其神主摆放的具体位置、次序,等级森严,不容有丝毫僭越或错漏。

最后,太常给血食。

由太常寺根据礼部确定的位次和规格,落实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时,其神主所能享受的祭祀用品等级、数量及祭祀礼仪细节。

任何一步被卡,便只能葬于陵外墓园,空有‘陪陵’虚名,却永世不得跨入帝陵核心区那道象征着终极荣耀与界限的朱砂红墙!

这道严谨的规制程序,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一份沉甸甸的、需要毕生忠诚去维护的承诺,也是一道悬在头顶的、时刻提醒臣子本分的无形枷锁。

它将臣子身后哀荣与生前的政治表现、派系站队、乃至子孙后代的延续紧密捆绑,成为了新朝平衡权力、激励与控制重臣的又一重要手段。

……

冗长而庄严的仪式,持续了将近一天。

当最后一件象征性的陪葬明器,被送入地宫附属的藏室,巨大的石门在绞盘发出的沉重、缓慢、令人牙酸的“吱呀”声中,缓缓闭合,最终严丝合缝。

工匠们开始进行最后的封土作业,将一代帝王的雄心、遗憾、功过与时代,彻底掩埋于黄土之下。

……

夕阳西下,景山和新建的宏伟陵寝,被染成一片壮烈的金红色。

这一切,仿佛在为这个复杂而深刻的时代,献上最后的、血色的挽歌。

一场时代更迭的象征性仪式,就此完成。

一个巨大的时代包袱被卸下,但更多新的挑战,也随之浮出水面。

杨广的葬礼,极致隆重与规范。

这场典礼,也如同一剂强效的凝固剂,暂时稳定了新政权的内部架构,凝聚了人心,也明确了权力核心的合法性。

然而,“除石计”这盘大棋的最终章,仍需用律法的严酷与叛徒的鲜血来书写,以彰显新朝的权威与律法的尊严。

国葬结束后次月,一场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三司会审,在洛阳皇城内的刑部大堂展开。

主审官,为以刚正不阿着称的刑部尚书骨仪、大理寺卿以及御史大夫梁毗。

旁听席上,政事堂诸公、宗室代表、各衙署高官、以及特意被邀请前来观礼的四方藩属使节位列其间,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形容枯槁、眼神涣散或呆滞的李渊(因其状态,已被民间暗称为“鬼渊”)、李密(“鬼密”),以及虽未明显表现出被“鬼谷夺舍”症状,但同样面色灰败、精神萎顿的王世充、刘武周、罗艺,被首先带上大堂。

审判过程,与其说是对犯罪事实的质证,不如说是一场对叛乱罪行的系统性清算与对天下人的公开警示。

一桩桩、一件件,光是书证就达数尺。

而一个个认证,更是填满了后堂的回廊和广场。

每一个反王,他们起兵反叛、攻城掠地、僭越称帝、祸乱地方的罪行,被清晰、冷酷地罗列出来。

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目录
返回顶部